你真的忙到没有时间打一场球吗?
我总说,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就是老板太多,谁都能对你发号施令。所以在这个大雾天,我要去国家天文台旁听一场跟我的专业八竿子打不着的研讨会。那些莫名其妙的专业术语熏得我昏昏欲睡,偷跑出来溜达,看到一大片整齐的塑胶篮球场,竟然空无一人,我恨不得立马脱掉衣服跑上去抓两把篮筐。
我似乎还是要从头说起。
严格来说,我根本不会打篮球。初中时上体育课,手指不小心被篮球戳了一下,钻心地疼,从此给我留下一个“篮球很硬”的印象——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这种心理阴影有些没来由。但从此以后我就很少打篮球了。两年前来北京,住在西四环外玉泉路19号的大院子里,和心理所编在一个班,结识了那帮兄弟,从此对篮球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
就算用最业余的标准,我也还是不会打篮球。但恰好那时候院子里组织篮球联赛,偌大的班里竟搞不起一支球队,我被赶鸭子上架充当中锋。在我看来,所谓中锋,就是跑到禁区占个位置,等着队友把球扔给你,然后跳起来把球放进篮筐。这事儿干起来不仅没有技术含量,还能带给你成就感,于是我乐此不疲地重复跳起来把球放进篮筐的动作——我哪里会投球呢?
一个蹩脚的中锋,总是无比期待一个优秀的组织后卫。而班里恰好就有这么一个人,175的个子能跳到和我一样高,滞空的时候腰能像水蛇一样转360度,突破时无论速度、控球能力、意识都让人叹为观止。这个灵魂人物,总能在最合适的时候把球交到你的手上——剩下的事情就变得简单了。很快,我们四个人开始在玉泉路血洗每一个球场。那些四对四的车轮战,我们常常坚挺到太阳落山。我不仅学会了空接,还学会了在别人的头上拿球。每天太阳落山,我们全身汗水,拿着一瓶零度坐在水泥地上,那种惬意的感觉爬满每一个毛孔。我至今还相信,一个优秀的后卫能够训练出好的中锋,而中锋永远不能成为球队的核心——希望姚明的粉丝们不要出来拍我。
下午两点,会议室楼下的球场有了拍球的声音,我再次偷偷溜下楼,和一群陌生人“战斗”了一个小时。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心理所的弟兄们,收拾好东西就直接去了一条街以外的心理所,几个电话把人喊出来,寒暄,插科打诨,然后开战。天黑了,打开球场的灯继续战,直到筋疲力尽,直到空气中有了寒意,直到满桌杯盘狼藉,心里便泛起淡淡的忧伤。
当年的灵魂后卫已经远在哥本哈根,我们剩下的几个散落在京城,常常相约着打球,却总共只打了两场。想起这一年,我像无头苍蝇一样忙着兼职和实习,剩下的时间都给了无边无际的文献、繁体字和线装书。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忙得没有时间一起打篮球?从什么时候起,打篮球变成了一项需要组织和邀约的活动?我不知道,我是热爱篮球这项运动,还是热爱一起打球的这些人。尽管我们,常常大半年都不记得联络一次。我只是怀念那些拿起球在楼道里拍几下就会有人相拥而出的时光,那时候,快乐像宿舍楼下冷饮店里一块五毛钱的汽水那样简单。
好吧,我很鄙视自己,这种矫情的东西,我简直不好意思在自己的空间里写一写。不过我今天只是想说,我从来都不知道打篮球是要交费的,而且打篮球这件事情,应该是拿起球一拍,人就从各个角落里冒了出来——我们真的忙到没有时间打一场球吗?我们应该让打篮球成为习惯,打出蚂蚁的精神,打出蚂蚁的团队。
那我还是说下免费场地的情况吧。重点推荐三块:
1. 北四环边,中国科学院奥运科技园区的中心位置,三块塑胶场地,六个玻璃钢篮板。设施非常好。但从下午两点左右来打球的人渐渐增多,大部分是附近中科院系统的学生。
2. 北四环边,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内,三块水泥场地,六个复合材料篮板,人不多,但没有灯,不能夜战。
3. 这是我的压轴推荐:北四环边,南沟泥路公交车站往北400米,中科院心理所内。一块水泥场地,两个篮板,周围用铁丝网封住,平时不用时锁门——钥匙在我同学手里,有灯可夜战。
今天已经跟同学说好了,心理所这块场地基本空闲,随时可用,他们热烈欢迎大家去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