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旅

自负、自闭、自得、自护&宅怨的个性。
以及在“道”的框架内的群生态。
循佛光之引导破迷相。
  公开圈子
圈主:杜丘
成员:21人地域:北京
类别:生活
标签:聚会,线上活动,环保公益
返回讨论区关于同盟会 2个回复
杜丘

关于同盟会

 

同盟会是国民党的前身,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起源组织。

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赤阪区霞关阪木金弥子爵的宅邸召开成立大会。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右图就是1905年总理与同盟会各同志东京留影。照片前排左起胡汉民、唐绍仪、孙中山、黄兴、汪精卫,二排左一就是蒋洗凡(照片持有人蒋于仲叔祖)第四排右一廖仲恺,最后一排左一阎锡山,照片经博山蒋洗凡后人捐赠,原件现藏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约有100人,除甘肃尚未派留日学生外,其余关内17省均有人参加。

背景:

1905年7月在黑龙会领袖内田良平的牵线下,孙中山返回日本东京,倡导筹备成立中国同盟会。

注:黑龙会据说是日本极右翼组织,宗旨是掠取东北黑龙江流域为日本领土。

同盟会的前身是湖南华兴会(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和广东兴中会(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等)。继兴中会之后,全国各地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出现,主要还有江浙光复会(陶成章、章炳麟、蔡元培、秋瑾等)、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同盟会在1907年一度分裂。孙中山因未经众议收受日本政府资助离开日本,光复会退出。孙中山与汪精卫、胡汉民等于南洋另组总部;而黄兴则继续支持孙中山。

中国同盟会曾在中国多处组织起义,试图推翻清政府,但都没有成功。自1906年起,同盟会联合地方会党,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1906年12月,又称“丙午萍浏之役”)、黄冈起义(1907年5月,又称“丁未黄冈之役”)、七女湖起义(6月,又称“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钦廉防城起义(9月,又称“丁未防城之役”)、镇南关起义(12月,又称“丁未镇南关之役”)、钦廉上思起义(1908年3月,又称“戊申马笃山之役”)、云南河口起义(4月,又称“戊申河口之役”)、广州新军起义(1910年2月,又称“庚戌广州新军之役”)和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又称“辛亥广州起义”、“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其中1906年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太平天国以后中国南方爆发的一次范围最大的反清革命斗争,牺牲义军将士及其亲属逾万人;黄花岗起义参与及牺牲者多为同盟会骨干成员。1911年10月爆发的武昌起义,虽然有中国同盟会的成员参加,但中国同盟会并未起领导作用。

 

历史背景:

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

1900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导致八国联军入侵,朝廷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在改革势力的呼吁下,慈禧同意开始推行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为清末新政。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末代皇帝与“皇族内阁”始兴办新式学堂。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辛亥革命:
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武昌召开由双方负责人和新军代表60馀人参加的联席会议,会上组建了起义的领导机构——起义总指挥部。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被推举为总指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被推举为参谋长。共进会负责人刘公被推举为政治筹备处总理。起义总指挥部设于武昌小朝街85号文学社机关,正值筹备处设于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起义机关定为1911年10月6日(旧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后因准备不足,起义日期推迟到10月16日。


清朝末年,以八旗、绿营为主的旧式军队已失去战斗力。平定太平天国时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团练武装。甲午战争后,因旧式军队已落伍,加上为免兵权旁落,清政府于1901年起决定对陆军进行全面改革,计划在全国练新式陆军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及地方的防营。当中北洋新军6镇直属朝廷,由袁世凯所编练的“武卫右军”扩编。其馀各省亦由地方巡抚、总督负责编练新军。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部分地方的新军(如张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大量起用留学生为军官;相反,北洋新军中留学生却极少。到辛亥革命前夕,组编好的部队已达整编16镇和10余个协、营。新军是辛亥革命的主力军,领导者是与同盟会平行的文学社与共进会。关于同盟会的起义是1911年4月27日,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牺牲者多为同盟会精英,当中包括有支持中国革命的日本人。

 

兴中会:

兴中会是近代中国一个革命团体,由杨衢云创立,是中国国民党的前身。1894年11月24日成立于美国夏威夷檀香山。其以振兴中华,挽救危局为宗旨,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公元1895于香港将“恢复中国”改为“恢复中华”)。在中国国民党的历史中,以兴中会在1894年11月24日于檀香山成立的日子为建党日,直至今天。

1895年2月21日,孙中山在香港集合陈少白、杨鹤龄、尢列、陆皓东、郑士良、程奎光等旧友,并与杨衢云的香港辅仁文社合并,成立兴中会总会,檀香山会为支会。10月10日(阴历八月二十二日)总会决定阴历九月初九在广州举行起义(第一次广州起义),同时选举杨衢云为会长及合众政府大总统(当时亦称总办或百理玺天德,即President),孙中山为秘书。广州起义失败后,陆皓东被清廷杀害。杨衢云、孙中山被迫离开香港。

1900年1月24日,杨衢云辞去兴中会会长职务,让位给孙中山。之后,兴中会多次发动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蒋介石:
蒋介石同同盟会的陈其美的关系密切非常深的。陈是蒋早年加入同盟会的介绍人,也是蒋参加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讨袁斗争的引路人和领导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陈其美,就没有后来的蒋介石。 1906年间,蒋介石离开浙江乡下到了日本,在东京初次遇到陈其美。蒋介石遇到陈其美后,便长期受到了陈的影响。陈其美刚到日本时进入了警察学校学习,后来转学军事,他们二人所学相近,又意气相投。陈其美的江湖作风,及其在帮会中的地位,尤其使蒋介石折服。1908年春,蒋介石再次东渡日本,经陈其美介绍加入了同盟会。1910年5月,又经陈其美介绍,受到孙中山的单独接见。因此,蒋介石视陈其美为良师益友。陈其美生于1878年,大蒋介石8岁,因此,蒋介石一直称陈其美为“大哥”。

   1911年10月30日,蒋介石由日本回到上海,投入陈其美麾下,任沪军第5团团长,隶属于其把兄、师长黄郛的沪军第二师。陈、黄、蒋3位盟兄弟,在上海滩互为依存,蒋介石对陈其美素怀知遇之恩。同时,因为辛亥革命时,蒋介石远在日本、未建寸功。奉召回沪后,因在革命党内仍是无名小卒,他常常为壮志未酬、才华难展而夜不能寐。

   当时的蒋介石,虽然身在革命阵营之中,但实际上对革命的认识却是模糊不清的。在他心目中,所谓革命就是狭义的“打天下”。因此,当时的他可以说毫无政治立场可言,而是满脑子江湖思想-既然崇拜帮会首领人物陈其美,又同陈“义结金兰”,那么就一切惟陈其美之马首是瞻。因此,蒋介石之杀陶成章,纯粹是一种江湖行为,与所谓政治理由完全无关。就个人关系而论,蒋介石与光复会的陶成章素无恩怨,他完全是以他的“大哥”的恩怨为恩怨的。

      当陈其美交予蒋介石刺杀陶成章的秘密任务时,他慨然应诺,以为是天赐良机,既可建功立业,令革命党人刮目相看,也可报答盟兄的知遇之恩。蒋介石很快就想到他的旧友、光复会叛徒王竹卿,此人原为太湖强盗,枪法精湛,且可飞檐走壁。他虽是光复会员,却常以会内机密换取钱财,陶成章对此极为恼火。蒋介石获取这一情报后,找到王竹卿,对其恐吓讹诈,散布陶成章伺机严惩王竹卿的言论。王竹卿信以为真,铁了心要先下手为强,杀害陶成章以保全自己。
蒋介石在追踪陶成章的途中,意外地看见路旁屋檐下正在避雪的陶成章。他急令停车,下车后趋步上前,殷勤地和陶成章打招呼。陶成章向以革命前辈自居,蒋介石对他又执弟子礼、和顺谦恭、处处小心。所以,陶成章毫不介意,两人谈得十分投机。当夜,蒋介石用自己的马车,把陶成章送回广慈医院,默记下陶成章的病房号码。次日又携带礼品,以探视为名,实地勘察陶成章的病房环境,及进出路径。1月14日凌晨,两个头戴齐眉毡帽的人,鬼鬼祟祟来到广慈医院二楼的走廊上,顺着房门找到205号病房。这二人便是蒋介石和王竹卿。其中一人学着护士的腔调,轻轻叩门道:“陶先生,吃药的时间到了。”陶成章酣睡正甜,听见有人呼唤,便懵懵懂懂地“唔、唔”应着。当他拉开门,便应着“嘣”的一声枪响,凄然倒地。 听到枪声,全院哗然,护士匆匆起来时,凶手早已无影无踪,血泊中的陶成章已命更丧九泉。

      关于蒋介石暗杀革命党人陶成章的案件,一向是国民党当局讳莫如深、严禁谈论的史实,是“国统区”史学家们的“禁区”。所以,几十年来,凡有关陶成章生平事迹的史料,在“国统区”以至今日的台湾岛皆一律横遭封锁、湮没,偶或出现,也必遭歪曲和篡改。因此,本着还原史实的良知,有必要探究这一历史案件的始末原委。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蒋去广州登舰侍护40余日,取得孙的信任和器重。蒋做《孙大总统蒙难记》一书,同年10月被孙中山派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1923年2月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8月奉派率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学习军事、政治和党务。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革命军队,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他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虽有所不满,但在当时形势下表示拥护,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执行。他在军校重用亲信,培植个人势力,支持反共分子成立孙文主义学会,抑制和打击青年军人联合会。
他组织和领导黄埔军校师生参加1924年10月镇压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2月东征讨伐陈炯明、6月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等战役,战果卓著,因此获得声誉,先任潮汕善后督办,继兼广州卫戍司令。
  1925年8月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任军长。廖仲恺被害后,他支持汪精卫驱逐胡汉民出国,不久又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驱离广州,收编粤军部分师旅,一跃而成为国民党内握有军事实力的首要人物。10月率师第二次东征,全歼陈炯明叛军。
        在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2月兼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对三大政策日益怀疑,忌恨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合作共事,疑惧苏联顾问的工作。他于1926年3月20日一手制造“中山舰事件”,5月又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务整理案” ,打击和排斥了在第一军和中央党部工作的共产党员。他乘机相继攫取了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军人部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以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要职。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蒋介石率总司令部赴前线指挥作战。

 

杜丘发表于2011-10-10 12:24
只有加入圈子后才能回复话题
    绿薄荷
    回复 绿薄荷 2011-10-10 13:39
    白眼
      杜丘
      回复 杜丘绿薄荷的回复 2011-10-10 13:45
      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圈子成员更多成员

不停奔的--狼
悠然山房
丶Sunrise * /ch
菲儿1027
伊伊
甜辣酱
向左看齐
绿野
流浪的心
youya
鲜花盛开
abe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