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阿荣博堪布说
我小时候家里穷,三四岁时,村里的巴丹彭措给过我一块水果糖吃,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吃糖果。十几岁时有位陌生的老人给过我一元钱。这些恩惠我永远不会忘记,现在想起来心里还很温暖。锦上添花的事不做也罢,但给贫困中需要帮助的人一点善意友好的表示,或许只是举手之劳却能给对方带来很大的快乐和温暖。
分享两个很方便的做公益的途径,过年了,点燃你火热的爱心,温暖我们的同胞吧!
PS:希望大家先耐心地读一下关注一下这些活动的详细内容,随手街头救助最先是从“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发展起来的,现在也关注上访者。这是一次中国民间公益的探路之旅,西方一直有相关的民间公益。
1.随手街头救助
背景:
2011年1月由于一封失踪儿童家长的来信,于建嵘开始在微博上发起“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的活动,1月25日“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官方微博正式建立,开通13天后就有5万微博网友关注。西方一直有相关的民间公益的活动,但是中国公益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政府的工作,缺乏民间公益的理念。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以及“随手系列公益”的开始,于建嵘逐渐开始探索民间公益的理念。
在他发起的“随手街头救助”中,有专门发东西的志愿者,专门负责资金管理的志愿者,专门负责资金审核、监督的志愿者,还有负责数据的志愿者等。其中有退休者、学生、在职工作者、还有辞了工作专职做志愿者的。“有的原来月薪8000多,现在来这里做公益。”于建嵘说。
志愿者们都有很强的奉献精神,“街头救助”志愿者队伍有一个特色——被救助者本身常常参与救助活动,“被救助者变成救助者”,许多上访的都成了公益志愿者。“随手街头救助”的捐赠物品发放志愿小组就是由四名上访者组成,他们不仅在助人,也在自助。
微博发起的民间公益,大多要依靠志愿者网友的组织,尤其是微博网友的参与推动和运作。但是志愿者经费使用却难免招致质疑,而没有相关经费,志愿者行动的持续性又必然很难维持。于建嵘多次提到,“公益首先不能有私心,不能是想得到什么。”“将捐助款中用于志愿者的部分进行严格、清楚地划分,将志愿者经费与被捐助者使用的经费‘完全分开’”。比如有专门捐给志愿者使用的,这跟被救助者的钱不混在一起。
钱分开了,就不怕被质疑。“这是我琢磨出的一个土办法。”于建嵘说。并且,志愿者团结、协作,“私人用不了钱”,也没有利益冲突。
另外,资金运作一定要公开,他主张的是“一直公开”。采购等资金使用都在网上公开。在志愿者团队中,律师李长青专门负责定期的账目公开,张建民负责监察,郑策负责数据整理和全面协调……这些都以公告的形式放到微博上,谁都可以看到,进行监督。
他笑着说,“现在我们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一说需要买什么,马上就有人捐过来。这些钱都省了。”“我们要做的就是从人道的角度进行救助。这就是‘没对错,无好坏,一视同仁,政治分开’”——他在“随手街头救助”中着重突出这个观念。“我们要给上访者捐钱,这有些‘敏感’。但超越政治理念的公益,注重的仅仅是人的价值,政府也没有进行干预。”
在微博的转发评论中,于建嵘提到的都是“人”,说“信访者很苦”,号召给上访者捐钱捐物。他敢这么说,可以这么做,就是他清楚地表述这样一个观念:“这是人道主义救助”,“最重要的是人”。其中体现的是“无关乎政治”的公益理念,倡导人道主义的关怀,坚守人类的底线。
另外,他的一系列公益活动中,强调“随手”这样一个观念:“随手拍照”、“随手送书”、“随手救助”。举手之劳的“随手”将做公益的奉献和责任,在这里截然不同地体现为“快乐公益”。没有负担,讲求“随心而动,手留余香”。
不关乎政治,压力也小了,自然追随者众多。能力愈大,意味着责任也愈重。
于建嵘下一步计划是成立“随手公益”基金,探索民间基金的运作制度。这种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这个基金会中担任职务,参与活动。“这个基金不是姓于的也不是哪个人的,而是大家的,实现真正的开放性平等”。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进行更多的救助。这种对于民间公益“制度化”的追求,也会使人们看到更多的希望。
孩子有书读,不会乞讨,露宿街头者有房住,不至流浪,那天下寒士岂不俱欢颜!
随手街头救助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2507236927
随手送书下乡http://weibo.com/songshuxiaxiang
2.免费午餐,给贫困的孩子们温暖的新年礼物
免费午餐淘宝商城公益店http://mianfeiwucan.tmal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