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旅

自负、自闭、自得、自护&宅怨的个性。
以及在“道”的框架内的群生态。
循佛光之引导破迷相。
  公开圈子
圈主:杜丘
成员:21人地域:北京
类别:生活
标签:聚会,线上活动,环保公益
返回讨论区北洋军那段历史 0个回复
杜丘

北洋军那段历史

北洋军时代是从袁世凯创立新军一直到民国政府成立之一段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大变革时期,简单摘录一下北洋军那段历史。

北洋:清朝末年对辽宁、河北、山东等北方沿海各省统称为北洋,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直隶省: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内蒙古一部分,还有辽宁西部和山东北部。省会在保定,后改在天津。


重要历史人物:
     晚清三杰: 曾国藩、左宗堂、李鸿章
      北洋三杰: 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

1895年(清光绪二十二年)

  清政府任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归北洋大臣节制。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武卫右军(前身为袁在天津小站编练的新建陆军)为基础,着手进行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的建设。至1904年,先后编成三镇。1905年2月,袁再次提议统一全国军队番号,将原有常备军各镇一律改称陆军各镇。5月,以北洋常备军、京旗常备军和原武卫右军、自强军一部为基础,在京、津、鲁地区建成北洋六镇凤山、王英楷、段祺瑞、吴凤岭、吴长纯、王士珍依次任第1镇至第6镇统制,共7万多人。袁还为新军培植骨干兴办各种军事学堂。

1902~1906年间

  先后设立北洋行营将弁、陆军师范、军医、马医、军械、经理学堂和北洋军官、宪兵、陆军速成学堂及陆军讲武堂、电信号学队等,促进了北洋军的近代化建设。

1907年8月

  清政府决定仿北洋六镇之制,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限2~5年内完成。同年,袁的亲信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率陆军第3镇(该镇约1个混成协兵力,于1905年由保定调驻锦州)及第2、第4、第5、第6镇各一部(约2个混成协)出关,并以此为基础扩建东北新军。

1905年至1910年(宣统二年)

  在奉天(今沈阳)、吉林分别编成陆军第20、第23镇,奉天、黑龙江各1个混成协。从此,北洋军扩大到东三省。慈禧死后,1909年,袁因权重被清廷开缺还乡。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第一次北伐革命,清廷陆军部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南下镇压起义军,因袁暗中控制而指挥不灵。清廷被迫起用袁为内阁总理大臣。袁凭借控制的北洋军,既要挟革命党,又逼清帝退位,取得了政权。

1909年至1911年

  全国共编新军14个镇、18个混成协、4个标、1个禁卫军。


  1912年北洋政府改北洋军镇、协、标、营为师、旅、团、营,并大肆扩军,增编12个师、16个混成旅。


清末袁世凯受命在天津小站仿照德国和日本军制编练新军,最初是只有六镇

是所有新军的精锐,史称“北洋六镇”。

最初北洋新军编制

镇(师) 长官是统制(师长) 官阶是副都统(中将)

协(旅) 长官是统领(旅长) 官阶是协都统(少将)

标(团) 长官是统带(团长) 官阶是正参领(上校)

营         长官是管带(营长) 官阶是协参领(少校)

队(连) 长官是督队(连长) 官阶是正军校(上尉)

排        排长                  官阶是副军校(中尉)

棚 (班长)                    官阶是额外军官(准尉)

1912年袁世凯的北洋政府上台后为对付南方革命党,向西方列强举借高利息的借款,北洋军也进行大幅度的扩军,并废除先前实行的 镇 协 标 营 队 排 棚 的前清军制,部队实行 师 旅 团 营 连 排 班 的编制体制。并把官阶军衔定为三等九级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官;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 上等兵、  一等兵、  二等兵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分成直系、皖系、奉系等派别。


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历史上把长江吴淞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势力简介
派系    势力范围                  代表人物                   扶植势力 
直系军阀 长江中下流域及直隶           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   美国、英国 
皖系军阀 安徽、浙江、山东、福建、陕西   段祺瑞                    日本 
奉系军阀 奉天、黑龙江、吉林          张作霖、张学良              日本 
晋系军阀 山西                      阎锡山                    日本
有说阎锡山是同盟会员,不属于北洋军阀。
段祺瑞-皖系军阀
冯国璋-直系军阀
张作霖-奉系军阀
曹锟、吴佩孚-新直系军阀(由北洋第二镇发展而来)
孙传芳-五省联军(由北洋第三镇发展而来)
李景林、张宗昌-直鲁联军(由奉系分支发展而来)
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等-国民军(由直系、陕军等发展而来)

阎锡山 晋军,只是不断的依附当权者,并不算北洋系统。
张勋(定武军)、倪嗣冲(安武军)、赵倜(毅军)等武装集团,为清末旧军,与北洋系统新军无直接联系。。
滇系、旧桂系、黔军、粤军、湘军、川军等为西南地方武装集团,与北洋系统并无直接联系。
主要历史事件时间表:

1885年,清朝政府在天津成立武备学堂,总办为荫昌;作为一期学员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相遇并结为知己,时年分别为24岁、20岁和26岁,同年,生于1859年的袁世凯也26岁
1894年4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出兵镇压,平定后,日本欲吞并朝鲜派兵进入朝鲜引发中日战争,日军大败清政府海军,切断其海上运兵线路,随后占领平壤,然后与清北洋水师爆发黄海大战,即甲午海战,大败清军,10月渡过鸭绿江,入侵中国,清兵节节败退,次年1月又彻底击溃北洋水师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的代表李鸿章被迫签《马关条约》求和,清政府迫于民愤革去李的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职权
1895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在好友徐世昌的帮助和策划下,曾在朝鲜练兵12年的袁世凯获清政府任命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归北洋大臣节制,袁将武备学堂的高材生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梁殿华等揽入麾下,同时还揽集了徐世昌、张勋、姜桂题、刘永庆、曹锟、王英楷、阮忠枢等人,袁任命王为总教习和工程营管带,段负责炮兵,冯负责步兵,梁负责督操;梁在操练时不慎坠河溺亡
1895年,康有为取进士,戊戌变法思想初升
1897年,康有为拟借阅兵之机策动袁世凯杀荣禄推光绪掌权,然袁向荣禄告密,出卖了康有为等变法维新派,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光绪被软禁
1900年5月25日,慈禧和朝廷决定倚义和团运动之势驱逐洋人与帝国列强宣战,引八国联军来战,5月28日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北洋武卫左军统帅聂士成阵亡,天津失守,清军溃败;袁世凯任山东巡抚,与帝国约定建立山东中立保护区;7月20日日俄军攻占北京内城,武卫后军统帅董福祥撤出,21日慈禧等逃离北京,8月派李鸿章与八国联军议和
1901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辛丑条约》,之后慈禧大肆杀戮义和团扶植者和骨干份子以讨好联军
1908年10月,光绪慈禧双亡,光绪兄载沣摄政其子傅仪,谋除袁世凯,革其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27日,袁世凯获得镇压反清力量的军事指挥权
1912年1月1日(民国元年),同盟会孙中山就任南方革命军推举的临时大总统,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临时宪法;随后孙中山以清帝退位为条件,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8月,孙中山的盟友宋教仁建立国民党,这个党是以同盟会中一些主张议会责任内阁制的份子为核心,再联合其他小党派结成。次年3月宋教仁被暗杀
1913年7月,孙中山指挥南部的几个省进行了反对袁世凯的叛变,称为“二次革命”。叛变后来被袁世凯镇压,孙中山及其他发动者逃亡日本。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就职正式大总统,随后解散议会和国民党,随后实行总统制,废除内阁制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拟于1916年1月1日改年号为“洪宪”
1915年12月25日,云南蔡锷等组织“护国军”讨袁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
1916年6月7日,作为前革命党人的副总统黎元洪继任总统,袁氏亲信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二者争执不断,史称府院之争。次年5月17日黎解除了段的总理职务
1917年6月7日,张勋从徐州率五千辫子兵入京拥立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即位,宣布复辟。黎元洪拒绝接受,并协请段祺瑞主持讨伐;黎元洪宣告辞职,由副总统冯国璋继任总统,而段祺瑞续任国务院总理;另,梁启超在段的阵营中,而康有为在张的阵营中
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设立军政府,拥护1912年的《临时约法》,开展了护法运动以反对北洋政府
1918年10月10日,徐世昌接任大总统,段祺瑞任总理,段主张武力征服南方,徐主张南北和平罢战双方退兵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同年蒋介石初遇孙中山,加入孙中山重组的中国国民党;同年12月冯国璋去世后,曹锟、吴佩孚新直系崛起
1920年,段与曹吴矛盾爆发,7月直皖战争,直系在奉系的配合下击败段祺瑞皖系,直奉共同把持北京政府,曹锟、吴佩孚当权,直奉矛盾凸显
1922年夏,第一次直奉战争直军胜,奉军败退关外,同时吴赶走徐世昌,推黎元洪为总统
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中国革命政府,和苏联代表越飞在上海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表示苏联将协助中国的国家统一,同年7-9月孙派蒋考察苏俄体制,蒋感失望写《苏俄报告书》与孙;曹锟通过“贿选”出任大总统
1924年1月,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蒋任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后任校长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冯玉祥趁直系后方兵力空虚,率部倒戈,发动著名的“北京政变”, 囚禁曹锟,通电主和,推翻直系军阀政府,驱逐清逊帝溥仪出宫,改所部为中华民国国民军,自任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电邀孙中山赴京共商国事
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汪兆铭先到汕头与蒋中正会面,希望能与蒋合作,与右派势力竞争
1925年7月1日,广州军政府改组为国民政府,汪兆铭(即汪精卫)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为外交部长
1926年5月,湖北军阀吴佩孚入侵湖南,当时湖南军阀唐生智不敌,向广州国民政府求援,成为了蒋介石发起的北伐理由
1926年7月6日,中国国民党二届临时全会,蒋介石当选为“常务委员会主席”成为中国国民党最高领袖,是乃国民党继孙中山之后,第一位真正全面继承其地位的党、政、军统一最高领导人;三日后蒋誓师北伐,后大败吴佩孚,继而受阻于奉军
1927年,8月17日冯玉祥从苏联回国,9月17日誓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与阎锡山一道加入北伐
1928年1月5日,一度因战事不利而下野的蒋介石复出,与冯玉祥联合,讨伐张作霖奉军,6月4日张作霖在退出北京途中在奉天附近被日军炸死
1928年12月12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将原北京政府统治时期的五色旗更换为国民政府使用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意即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领导。至此,除外蒙古地区,中国已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北洋政府完结


杜丘发表于2012-11-05 13:23
只有加入圈子后才能回复话题

圈子成员更多成员

不停奔的--狼
悠然山房
丶Sunrise * /ch
菲儿1027
伊伊
甜辣酱
向左看齐
绿野
流浪的心
youya
鲜花盛开
abe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