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清华大学发布了所藏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第三辑研究成果,再次证明,传世的古文《尚书》确系后人伪作。这也是最新公布的“清华竹简”的研究成果。出于对这批珍贵的古典文献资料的关注,本散人也一直关注此事。这几年一直
有学者质疑这批简有问题,可能是伪造的。
这批清华简的来历不清,报载是清华校友捐献而来,这位校友是从韩国得到这批竹简,根据文字风格推论是出自楚地,时间大致在战国中晚期。
另根据相关公告说:“2008年12月,清华大学委托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清华简无字残片样品进行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校正的数据是:该样片产生于公元前305±30年,相当于战国中期偏晚。”
综合各种渠道的信息,我们大概知道这批竹简盗掘自湖北(古楚地),辗转流落到韩国,韩国有几个文化机构有兴趣收购,但是价格一直没有谈妥,有报道说,韩国方面原答应收购,后经鉴定,放弃了,说是研究方向改变,没有经费来支付,现在的韩国主题文化已经是天主教和基督教文化信仰,这几十年一直在文化层面疏远汉文化,对这批竹简不感兴趣,也在情理之中。
这批竹简的内容大部分是“经学”中《尚书》的东西,还有编年体史书,由于这批书出自秦始皇“焚书”之前,保留了古文《尚书》的一些内容,对古代文献研究很有益处。
这批竹简现在有李学勤先生主持研究,据说不久要公布成果,前些年热闹讨论过一阵,现在动静不大了,不客气的说已经过去了,这与李先生行事风格有关。
另外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当年清华请北大的裘锡圭来鉴定过这批竹简,这位老先生是我国顶尖的古文献专家,他希望北大能成立一个独立的古文献研究中心,脱离现在的院系,但北大没有答应。上海复旦听说后,给了比北大更优厚的条件,老先生和他的研究团队先后都投奔到复旦去了,北大真留不住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
夏商周断代工程与“简本
原社科院历史所李学勤所长主持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在争议声中结束了,只出了一个“简本”,连个正式报告也没有。由于李先生与已故的考古学家陈梦家先生之死有关联,学界很多对他的人品颇有争议,有些人说他是“污点学人”。
有关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散人觉得是积极的,毕竟是有人做了这个工作,至于研究的手段以及结论,大家有争议也是正常的,教训是一个严肃科学研究被当做了“政绩工程”,研究过程中就被吹嘘放大,最后草草收场也是难免。
历史研究有人使用“连环假设”式的研究,这些研究结论毕竟经不起科学的推敲。一个严肃的学者讲的证据,对一个结论,要有“证据链”的支持。
希望能看到多一些“证据”,来证明这些观点不是猜测,或者说不是“逻辑加估计”式的“闭门造车”。
中国的古史研究,尤其是先秦的“三代史”,主要有三个学派:信古、疑古、释古。
信古学派的人,前人记述的历史,皆可作为信史,包括古史传说时代的历史,五帝是真实历史,却有其人。现在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李学勤先生。
疑古学派的代表是已故的顾颉刚先生,他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系统”的思想,影响了很多的历史学家。上个世纪,他们主张中国历史从“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开始,共产党信任的历史学家郭沫若也积极持这种观点。
释古学派主张要用考古学及其它学科的成就来解释古史研究的问题,当代多数学者都认同释古的态度。
古史辨派的疑古,也是由于历史的局限,真正科学意义的考古学还没有在中国起步,当时殷墟刚开始发掘,之前疑古的这些人他们不相信殷商的存在,中国的历史只能从确切的“共和元年”开始。回过头看这些人,我们不能用这些人没有见过的现代考古学资料来批判这些人,也不能由走出“疑古”,而盲目走入“信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