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斋

懂得选择,学会放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

读书以厚德,博学以睿智,多艺以快乐,坦荡以自在,勤奋以成事。

喜欢孤往独行的户外,观赏大漠炊烟长虹落日美景!

3G(GE、GM、GPS)、3S(GPS、GIS、RS)科技应用研究。重点在环境变迁,太行八陉人文地理及自然地理研究,太行山脉中南段障石岩地貌地质研究,汾渭堑谷地带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的研究。 半公开圈子
圈主:博雅散人
成员:82人地域:全国
类别:读书
标签:
返回讨论区话说“孟姜女哭长城” 2个回复
博雅散人

话说“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近些年又被编进若干历史剧,如电视剧《秦始皇》等。这一流传千古的故事,反映着历代女子“祈望和平、思恋丈夫”的一种心迹。但历史上孟姜女(应该是齐国贵族长女的别称)的原型却生活在春秋时期,孟姜的丈夫杞梁则是春秋时齐国的大夫。

 

 那么,春秋时期的孟姜为何穿越时空三百多年,跑到秦朝去大哭长城?

 

  有关此故事的演绎过程,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过专门考据,并撰有洋洋万言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刊发在1924年11月23日的《歌谣周刊》第69号。 

 

  孟姜女的原型“杞梁妻”最早记载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行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不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

 

  这段记载说的是公元前549年,齐庄公攻打莒国,杞梁、华周担任先锋,结果杞梁战死了。后齐莒言和罢战,齐庄公率军载着杞梁尸体回临淄,在郊外遇见迎接丈夫灵柩的杞梁妻,便向她吊唁。杞梁妻认为若丈夫有罪就不必吊唁,若无罪则不应该在郊外接受吊唁,便回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于是,齐庄公就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

 

  大约过了二百年后,孔子的三四传弟子所作《檀弓》一书中,引用曾子的话说杞梁妻“哭之哀”,开始有了“哭夫”细枝末节。稍后的《孟子》中则引淳于髡的话说“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进而使《左传》中的史实演义成齐人都学杞梁妻的哭调,成了一时的风气。至西汉时,文人们便让杞梁妻由“不受郊吊”变为“悲歌哀哭”。更有西汉人刘向,先是在《说苑》中添加因悲哭而“崩城”(此“城”应是临淄城)的情节,继之在《列女传》中又让杞梁妻“投淄水”。“哭夫于城,城为之崩。自以无亲,赴淄而薨。”(刘向《列女传》)因而,至西汉时期,杞梁妻的故事已经形成“哭夫、崩城、投水”三大系列,这可能跟西汉时期频繁的对北方战事相关联。

 

  东汉至西晋时期,故事进一步演义成杞梁妻哭崩的是位于河南开封的杞城。西晋崔豹的《古今注》说“杞都城感之而颓”。至此,杞梁妻的故事虽然已经远远跳出史实范围,但杞梁夫妻仍是春秋人,齐国的臣民。步入唐代,这一故事便演绎得面目全非。唐代诗僧贯休的《杞梁妻》一诗中,让杞梁夫妻成为秦朝人,春秋死于战事的“杞梁”变成秦时死于筑城的“范郎”,而杞梁妻“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贯休《杞梁妻》)从此,长城与杞梁夫妇结成不解之缘。

 

  故事的如此演变,缘于盛唐时期的东征西伐,士兵终年镇守边境。他们的妻子夜梦中系恋的是“玉门关”、“渔阳”、“马邑”,反正都在绵延数千里的长城一带。长城成为闺中少妇的怨恨所归,于是便借“杞梁妻哭倒长城”的故事来消除心中的怨气。杞梁妻的故事实际上成为“旷妇怀征夫”。

 

  明代大修长城,不堪徭役重负的百姓为发泄不瞒,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添加招亲、千里送寒衣等故事情节,使“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基本定型。

 

  孟姜女并非姓孟,“孟”即排行老大之意,“孟姜女”应该是指“姜家的长女”。而且,在先秦时期,“孟姜”一般称齐国国君之长女,亦通指世族妇女。也就是说,当时很多齐国公室的贵族妇女,都可称“孟姜”。


原帖:http://www.517huwai.com/blog/16359

博雅散人发表于2013-01-24 17:16
只有加入圈子后才能回复话题
    冰涵
    回复 冰涵 2013-01-24 20:57
    王立群先生讲的史记中,有一段也是讲孟姜女的,其中孟姜女哭长城的来源和这篇文章所述基本相同。

    故事里的事,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诗经里描写女子品德美好,也比作‘孟姜女’,微笑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博雅散人
      回复 博雅散人冰涵的回复 2013-01-24 21:24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出自《国风·郑风·有女同车》。对于美女的描写,摹形传神!

圈子成员更多成员

看看186
宋旭
时空轮转
吧嘞
tdhjhty
gfdhgrftjh
视野
shanya122
不羁
一江南
酷哥晨晨
老母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