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殷人尚占卜,在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就是佐证。从占卜里得到的结果就是神向商首领传达的意思。
商的这个“帝”是神人合一的双重身份含义。
周人尚易,以“乾卦”“三”为首,这“三”横的含义是代表着“天地人三才”。
按东汉许慎的《说文》的解释:“王”,天地人三才也,只有“王”者通于中。王就是沟通天地人之间关系的那个人。
今天我们理解的“帝”其实是“皇帝”,自秦始皇开始。《春秋繁露》:“德侔天地者,称皇帝。”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举措审谛。
历史学家,“古史辨”派创始人顾颉刚先生,1924年在《语丝》杂志上发表了《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一文,指出:纣的罪恶是周人所加,商朝亡了国,周人以新朝的资格对于所灭的国君发出几句谴责的话,乃是极平常的事,而且是应该有的事。关于纣的罪恶,愈往后就愈多,这就是顾氏的“层累积叠发展”的理论。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认为时代越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周代时最古的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朝有三皇,汉代以后有盘古,古史系统的形成,主要出于战国到西汉的儒家之手。
1937年,郭沫若在日本写成《驳〈说儒〉》一文,在《殷末的东南经略》一节中,指出纣王很有本事,不像周人说得哪么坏,对经略东南有贡献。这是继顾颉刚之后,进一步为纣王翻案。
建国以后,毛泽东对纣王的看法,就受了郭沫若的影响。1952年,毛泽东参观河南安阳殷墟时谈到纣王说:“这个人很有本事,能文能武。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曾有过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