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 从07年北灵夏子事件,到09年西灵山大救援,再到近期的东灵山难。变化的是随着户外的发展参与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加,不变的是户外人的意识及能力没有及时跟上。杯具再次上演。
灵山山难过去整2天,网络上各种讨论声音未曾停止。作为户外大军中的一员,更多的如何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下面,我们做个假设:
假如,你是灵山事件的当事人,在体力不支,未能及时下撤的情况下,您会如何处理?
我的办法如下:
1、领队应安排体力不支人员进树林避风处,救生毯裹住(如果有的话),或想办法生火(如果有的话)
2、同时记住坐标点,并立即向外界发出
3、最近处下山,引导救援人员上山。
没有严格设置关门时间以及人与背包分离(导致没有救生毯没有火种)是一个杯具
解析:1、在明知道短时间内不能到达下撤点的情况下,将受困者安顿在避风处,稳定的大石头后、地表凹陷处、垒雪墙。救生毯裹住、取火(注意火势可控)目的为了保持体温。避风处要有明显的标记,最好不要偏离主路。发出受困者的位置信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如不能,受困者位置应有重要明显参照物,以救援人员能够及时被发现为目的。另,背包里有赖以生存的物资,人包不能分离。
2、准确锁定受困者的位置是赢得成功救援的关键。搜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花费在寻找受困者的位置即“搜”上,如果能成功锁定受困者位置,救援队就能调整救援重心,由地毯式的搜索转移到第一时间向受困人员靠近,从而为下一步的抢救受困人员赢得宝贵的时间。
3、安顿好之后,应立即就近下山,与外界取得联系。向救援队准确提供被困人员的信息,引导救援人员上山。不要怕背上“抛弃队友”的骂名、被所谓“道德”所绑架,记住,你是在为抢救队员赢得宝贵时间,同时也是在保全自己。
当然最好的结果是两个人都得以保存。成功破解山难,这也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结局。
以上是我的个人想法,为避免重蹈覆辙,供各位参考。同时也是抛砖引玉,欢迎大家发表看法。
风若隐
2012年12月24日 平安夜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