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北京水系(四):法源寺--牛街--报国寺



十二、名刹法源寺

从八大胡同出来,过虎坊桥、菜市口,到北京最古老的名刹法源寺看看。

法源寺,位于北京市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纪念北征高丽的阵亡将士,建的烈士纪念堂李世民在世时法源寺未能完工,直到武则天时代(696年)才建成完工,赐名“悯忠寺”。辽代占领北京建都后,这里是辽国的国宾馆,往来辽国的北宋及各国使臣都下榻悯忠寺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时,悯忠寺被毁。辽咸雍六年(1070年)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金灭辽后,挥兵南下攻陷开封,俘虏了北宋最后的两任皇帝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连同后宫嫔妃押解北上,途经金中都时曾将他们拘押于悯忠寺内。清朝的顺治皇帝曾经受戒于悯忠寺,他的儿子康熙皇帝曾赐御书匾额“觉路津梁”和“存诫”。雍正十二年重建悯忠寺,并赐名法源寺。至于为什么起这个名字,他的儿子乾隆皇帝亲临法源寺,御书匾额“法海真源”,应该是他爹改名的原义,这块匾额迄今依然高悬于大雄宝殿正中。

1956年在寺内成立中国佛学院1980年又于寺内建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属的宗教类博物馆。

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正,宽阔庞大,是北京城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

法源寺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着“华严三圣”,既毗卢遮那佛、文殊和普贤菩萨像,为明代制作,木胎贴金罩漆。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2米,后有光环,通高3.97米。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这三尊塑像,妙像庄严,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堪称上乘。

法源寺内古树参天,清静幽雅,春天数百株古丁香竞相开放,花香扑鼻,海棠摇曳。特别是藏经阁前高大的古银杏树,每到秋天一树金黄,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到此静待最佳光影时刻。


十三、吃货们的牛街

法源寺向西不远就是大名鼎鼎的牛街,提起牛街现在人们想到的就是吃,各种清真小吃,特别是牛羊肉那是地道正宗,还有就是融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阿拉伯建筑风格的牛街清真寺。

牛街是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街一条南北走向大街,牛街这个地方最早在辽金时期是阿拉伯人聚居的地方,阿拉伯人有种植枣树和石榴树的习惯,有人养羊养牛,就有人种枣树和石榴树,就有了枣林和石榴园,随即枣林前街、枣林后街和榴街也就约定俗成当做地名正式登场。因为榴街的住户多为穆斯林街上养牛卖牛、屠宰加工牛肉的店铺越来越多,各种牛肉做的美食越来越有名,渐渐地人们把街叫成了更为贴切的牛街



回族聚居自然就要有宗教场所清真寺,北宋至道二年(996年) 牛街清真始建,明正统七年(1442年)重修,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大修,解放后,人民政府尊重信仰自由,对牛街清真不断进行修缮维护牛街清真寺面积不大,但建筑集中、对称。许多建筑都带有伊斯兰风格的穹顶。主体建筑有礼拜殿、唤礼楼、望月楼和碑亭等。

牛街的清真小吃以做工考究、品种齐全、色香味俱全而闻名。主要特色小吃有:面茶、豆汁、豆腐脑、豆面丸子汤、卤炸豆腐、杂碎汤、漏鱼、糖耳朵、糖火烧、焦圈、麻花、炸糕、奶油炸糕、螺丝转、墩饽饽、豆馅火烧、豆馅酥、蜂糕、碗糕、驴打滚、艾窝窝、豌豆黄、江米凉糕、蜜三刀、开口笑、姜汁排叉、卷果、爆肚。说这一大通,我自己都饿了。


从南到北沿着牛街走着走着,发现队员越来越少,眼瞅着队员挤进了买小吃的队伍里,牛街的小吃实在太馋人呀,多个店前都是长长的排队食客,有的边走边吃,那个香极了的感觉。可惜我要带队,不然我也挤进排队的食客队伍了。经过美食集大成的牛街深感美食的诱惑有多大,在美食面前队伍有多难带。


十四、报国寺

报国寺始建于辽代,但规模很小,连个门都没有,世称小报国寺,建寺都有要纪念的人物,但这个报国寺纪念谁,没有查到相关资料。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明宪宗朱见深的老娘周太后(明英宗的老婆,北京海淀苏家坨柳林村人)有个叔伯弟弟周云端从小在大觉寺当和尚,周太后为了照顾这个弟弟,也为了管理宗教事务,就动用国家财政把坍塌破败的小报国寺进行了大规模重修扩建,更名慈仁寺,俗称大报国寺。扩建后的慈仁寺规模宏大,有七层殿房,错落有致,后院建有“毗卢阁”,阁高三十六级,周围长廊,可登临远眺,望卢沟桥行骑,历历可数,京师之景尽收眼底。毗卢阁中还收藏有窑变观音一尊,为镇寺之宝。毗卢阁窑变观音和寺内金代所栽的两株双龙奇松,被称为寺内“三绝”。


周云端当了扩建后的慈仁寺主持,还兼任国家佛教协会主席,宗教事务部部长,周云端去世后安葬到了大觉寺和尚墓地,现在还有周云端七级砖塔。

明末清初,报国寺曾经是京城最著名的书市,是文人墨客的雅游之地。殿前廊下,书摊相连,寺周街巷,书铺林立。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京师大地震,慈仁寺大部建筑坍塌。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进行重修,改名大报国慈仁寺随着前门外交通枢纽功能的显现,文人墨客、科举考生、现代学生等的聚集,琉璃厂书市逐渐兴起,报国寺书市逐渐没落。如今报国寺虽然是以经营书籍、邮票、钱币为主的文化市场,为数百年的文脉续命,但在京城并没有什么名气,也难以恢复往日的辉煌。


十五、宣武艺园

从报国寺东边的胡同转出去就是宣武艺园东门,这是一座免费公园。宣武艺园原是善果寺僧人的乱坟岗,五十年代末政府进行治理,改建为宣武公园,因西边就是善果寺,也有叫善果寺公园的,以致讹传为宣武艺园是在善果寺遗址上建成的。1983年宣武公园重新进行了规划设计,翌年改建为宣武艺园。现在的宣武艺园是一座融古典建筑和现代造园艺术为一体,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新型城市园林。

善果寺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后梁乾化元年(811年),初名唐安寺,至明代只剩遗址,明天顺八年(1464年)民间集资重建,明英宗朱祁镇赐名为善果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始,历时两载,塑五百罗汉。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顺治皇帝圣驾临幸善果寺,名声大震,被列为京师八刹三山之一,其后多有修缮,叹为京师第一胜地。康熙十八年(1679年)京师大地震,善果寺受到严重损坏,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修复。

善果寺每逢旧历六月初六有“晾经会”。是日,僧众要举行礼佛、诵经仪式,所以又称为“晾经法会”。如天气晴朗,僧众们就把所有经典从藏经楼搬出,一一平铺在院里的条案上,将经书打开,用经拨子支起使之通风见光,以便防蠹。所有袈裟、僧衣亦搭挂在院内一并晾晒。城南的居民每到旧历六月初六这天,除了去护城河看洗象的外,就是到善果寺看晾经,故庙前形成临时集市,有舍经书、善书的,有舍冰水、暑药的,有售卖香烛及各种吉祥物的。士女云集,骈阗竟日。但进庙烧香参观者仅限男人,不接待妇女入庙。后来经书佚散严重,至晚清时已无经可晾,仅循旧例开放一天而已。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寺院遭到炮火严重破坏,佛像、文物尽被侵略军捣毁、掠去,无一幸存。民国时,善果寺已颓废败落,1914年民国政府在善果寺设立了小学,也就是现在的广义街小学。改革开放后,大举建设,善果寺前院的工厂变成了住宅。1993年善果寺山门被拆掉,至此,名刹善果寺已荡然无存,除了一条被命名为善果胡同的地名外,别无遗迹可觅。




从宣武艺园北门出去正对着就是槐柏树后街,向北沿步道进入西便门明北京城城墙遗址公园,这个公园很小,是西便门立交桥区的三角地。西便门城墙遗址公园是围绕明北京城遗存的一段城墙而设立的公园,可以到城墙上走走。穿过小公园,路过中央音乐学院,就回到了复兴门地铁口,整个行程结束。

2021年624日星期四完成

O不说也罢O发表于2021-07-27 11:43  
分享到 
赞过
(2008次阅读/3个评论/4人赞过)
    静空和尚
    强
    陈凯-3
    强
    乱弹琴
    有机会去看看法源寺 听很多人提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