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看到路边摊上有卖桑椹的,想起每年都是61前才去采摘,就多问了句,结果答是南方运来的。 突然,想到517上有篇转载的关于“知识与良知”的演讲稿,想到其中那段“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的论断,顿觉谬矣!如另一位网友的评论,作者混淆了“知识与常识”。比如桑椹,我就简单记住了61采摘的“碎片”,然后发问进而诱出“外来桑椹”的结果的,看来,我那段碎片确乎是有用的。
回来又仔细想了想,不想不知道,一想吓一跳,自己除了工作、学习和特别用心的爱好外,剩下大部分都是这样的“碎片”,而这许许多多的碎片,充斥我的生活,却让我不断受益。
比如,我不需要非得系统学习交规,我只要记住“靠右行、绿灯行红灯停”这些零碎规矩就可上街了。(开车的,记住限行日期就够了,没必要知道所以然。)
早上我只要记住几点出门上班,饿了知道吃饭、困了知道睡觉,去哪儿记住门牌号、上超市认得标签、这几天天气无常记得加减衣服、出去玩记住领队电话号。。。。。 够了,我不需要非得成为各行各业的系统化的学者、鉴定专家(当然能成为更好)。
再比如他那段“胡萝卜拴住一辈子”的比喻,实在精妙,但其引申用的例子则确乎是片面了,如果说知道胡萝卜来中国的时间是碎片,那我知道胡萝卜是长条的是不是碎片?胡萝卜可以生吃算不算?胡萝卜是甜的算不算?等等等等,这每个碎片,都可能在某个时候给我帮助。。。。。
刚才,我又认真读了那篇演讲稿,又吓了一跳,那篇演讲,其出发点可能是很好的,但立论和论证漏洞百出。
首先,很多概念不清,如文化、有用、良知、落后、野蛮、。。。
其次:混淆了知识与常识、文化与良知,未区分经济文化军事等各种先进与落后的差异,以偏概全。开始以模糊的“文化”哗众,后面以模糊的“良知”结尾,貌似两者相等但又不明说。
再其次,不断偷换、定义着“良知”的概念,前面“刻意”与知识并提,属于客观性的知识类,貌似字面上的“良的知”,结尾,则导向了我们平时用该词时最常用的“道德”层面的含义了(貌似定义为“价值判断力”),也就是把”赛先生“换成了”德先生“。而这两先生孰轻孰重绝对是绝佳的大学辩论题目,我赌鲍教授上场输。
特别是有一大段,重点说明:“在知识之外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言外之意是强调良知)-------按逻辑,推理下这句话及这结论吧:
1、在知识之外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就是良知,良的知识
2、在知识之外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就是无知 ,没有知识
(个人以为,良知、道德、价值判断力,都要以知识为底蕴的,人类的认识根本上都算知识范畴,前者自相矛盾,后者等于废话)
至于其中各段的内在关联、引用例子的片面性,更令人汗颜。
他用大量口水证明“知识学不完”---根本不用他证明;又用大量口水证明“学太多碎片无用甚至有害”----信口开河!用几口口水阐述“更应该学良知、野蛮招打”----基本没有有理有力可信的证明,虎头蛇尾!其实,现在的挨打招打,已经不是传统的武力军事意义的,而是更隐蔽的以网络和金融为武器的文化、经济、货币战争、这个更具现实意义,而这个更要学创先进知识、培养高深的觉悟。
于是我想到上学时学的两门课程:几何、集合。
我以为,这两门课太好了,前者,让人推理缜密;后者,让人思维全面。类似这样的”方法“类课程对我们形成自己的判断、见解实在是太有用了。
借用教授的逻辑,我也弄个题目:知识碎片是有用的,不定神马时候就用到。别人的论点可能是忽悠人的,明辨是非要靠自己的大脑。
也是刚才,我想到这么一篇乱糟糟的稿子,难道就没有质疑?大家就轻易被洗脑了么?于是百度,天,网上那么多转载,而不同的声音,目前只度到下面这一段。
大家有空就耐心看看,但同样记住,也不要轻易被忽悠,用自己的大脑来判断。
-------------------------------------------------------------------------------------
原载:http://www.douban.com/note/495150758/ (2015-04-20 12:38:33)
原按:前天晚上和朋友聊天,我说现在是一个忽悠的时代,各个产业都在谈互联网+,谈风口,就是不谈产品本身,不谈怎么做一个好产品;在社会科学界也一样,有不少大忽悠,下面这篇文章流传很广,貌似很有理,实则不经细究,作者是我安徽老乡,就是其中一位大忽悠,我的评论(加粗部分)逐段进行。
——————————————————————————————
鲍鹏山: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
知识就是力量,但良知才是方向。落后就要挨打,但野蛮也会招打。
(作者先提出很突兀的论点,下面我们看他怎么来论证吧)
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
文化是一个能够激发我们感情的崇高东西。一个有文化的人,你会发现他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他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富有激情、情怀,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和诗意的眼光。
(注意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他自己没法准确定义的“文化”概念)
可是今天,我们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
(又是提出论点,特别要注意这里,关键词是“今天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作者没有说明,今天是从何时算起,从1949年起,还是1977年恢复高考算起,此外,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是怎么计算的,什么是野蛮,占大学生比例是多少?有抽样统计数据支撑吗?都没有说明,明显是抛出了一个虚拟的靶子,然后去攻击。作者是1981年上大学,我推测他肯定认为他自己读书的那个时代很不错,“野蛮”度低,但我不相信有任何数据、实证来支撑这个“野蛮”度是逐渐变高的。从古到今,每一代的人都是感觉今不如昔,但是时代却是在不断前行,文明不断发展。
还有个问题,是否有证据证明低学历人群的“野蛮”度低?假如低学历人群的“野蛮”程度更高,那是否说明我们更要加强高等教育?!)
有句很有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中国人耳熟能详,而且对它很是认同。从历史上看,1840年以后,中国面对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堪一击,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落后,就是指科学技术的落后。从现实上看,如果今天我们不能用知识很好地答出一份标准化试卷,可能就读不了好大学、好专业,找不到好工作,也就无法更好地满足自己物质的欲望。
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压力上来看,我们都知道知识太重要了。但是,尽管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
【这根胡萝卜把他一辈子都拴死了】
首先,知识是无限的。什么叫知识?知识是对这个世界所有事实的认知。既然世界是无限的,那么知识也是无限的,可悲剧的是人生是有限的。庄子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世界是无限的,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我们的人生就会废掉。
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举个例子,曾有一家报社搞国学知识竞赛,找了一批专家出了一套国学题目。题目出完后,编辑想让我审一下。我看了5分钟,对它的判断就是6个字:无趣、无聊、无用。
(看下面的例子,我相信这是作者胡编乱造的故事,我不相信有哪一家报社搞国学知识竞赛,会出下面的题目)
比如有一道题目问:在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时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这是非常严肃的知识。如果你专门研究宦官,把他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作用都搞明白,你将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专家。可是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于此,这样的知识碎片,对你一点用处都没有。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知识点呀,作者认为是“没有用处”,但是难道读书是以是否有用来衡量?如果这样,那是不是太功利了!结合下文,作者还真是那样)
还有一道题目:胡萝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如果你能把它变成系统的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它是有意义的。但是假如一个人并没有这样的意愿和目标,他只知道胡萝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这样的知识对他不仅没用,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就这个例子来讲,作为一个学术性课题,也是很有意义的,可以分析古代物种的流转,人的迁徙,战争的影响等等)
因为他知道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答案,心里一阵窃喜,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牛的人,并且他特别想让别人知道这一点。于是,他天天等着别人提问,以期收获别人的敬佩。为了等到这一天,他可能每次和朋友吃饭的时候都点胡萝卜,别人吃得很香,他却只坐等一个问题。
这根胡萝卜把他一辈子都拴死了。
(哈哈,我估计这个人就是作者本人,不然他怎么知道那么清楚,还“窃喜”。)
【有不少人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
德国哲学家尼采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的结论就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查看尼采的这篇文章,链接是http://www.zizhuan.me/nietzsche/130304045209_6,可看出尼采文章的重点是什么,而且尼采也提出”一个人要 成为他现在这个样子,先决条件是:他根本没有料到自己会成为现在这 个样子。按照这种观点,甚至连生命中的失误,浪费在那些远离使命的 工作上的暂时走上歧途和邪踣、迟疑、“谦虚”以及真诚,也都有其独特 的意义和价值。”)
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正在收听一档知识竞赛节目。节目中,主持人放了5个音乐片断,每个片断几秒钟,随后提问:这5个音乐片断,有2个片断属于同一首歌,你们谁知道?一个小伙子抢答说他知道,并且回答正确。
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是:其中有2首歌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你知道吗?这时我紧张了,我怕他知道。他不知道,说明他还是正常人;如果他知道,他这一辈子可能就废了。但是没想到他真知道。这时我让司机把收音机关掉。司机吓一跳,问为什么,我说:“它在侮辱我们的智商,并且在误导我们生命的流向。”
(作者难道不知道每个人都是有一些自己的爱好的吗?这和智商有什么关系,有爱好就是"误导我们生命的流向“?难道不能有爱好?)
这就叫无用的知识,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无用的知识。比如,很多人关心某个明星喜欢的颜色是什么,星座是什么,结了几次婚,又离了几次婚。当一个人把精力花在这些地方时,他可能获得了知识,并且在饭桌上能与人聊天,但他会变得特别琐碎。
(又是在胡说八道,即使某人有了很多这种知识,你怎么知道对方一定会逢人便说,变得“琐碎”,变得“猥琐”呢?)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警惕知识》。主要观点就是,我们的生命本来就不可能占有无限的知识,更可悲的是,无聊的知识会让人生变得无聊,琐碎的知识会让人格变得琐碎、甚至猥琐。
(哎,又是信口开河)
孔子的学生子夏早就说过:“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但是“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即使是“胡萝卜什么时候传入中国”这样的知识,你可以拿来吹吹牛,但如果你老是把认知集中在这种信息上,你的一生肯定不会有什么成就。你用琐碎的知识把人生变成了碎片,所以君子不为。
荀子曾提出过对知识的鉴别。他说有些知识是无聊的、无用的、无趣的,这样的知识荀子有一个判断,叫“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你知道了这样的知识,并不能够因此成为君子;你不知道这个知识,也不会因此成为小人。有的知识对你的人生一分都没加,又何必耗费精力和时间在上面呢?
但是在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专心致志、兴高采烈、兴趣盎然地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
(作者难道不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古今中外,很多科学大家都是由于自己某种特别的爱好、兴趣,并成就一番事业的,前些天我还看到有科学家研究为何雨水没有把蚊子砸死,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可在一些产品的设计上加以应用)。
【 实际上,在知识之外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
《列子》里面有篇文章叫《两小儿辩日》。两个小孩辩论说,太阳早晨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离我们近。两个人都有根据,说早晨近是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说中午近是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热。
孔子活得真有压力,他几乎是那时候的“谷歌”和“百度”,大家有什么问题都跑去问他。两个小儿问孔子,但孔子没法判断。于是作者就借小孩的口吻讽刺孔子:“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知识多?作者大概是想,只要否定孔子的知识多,那就否定了孔子的价值。
这个思路显然是错误的。在人生知识的考场上,谁能站到最后?比如,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出过一道题,老师对学生提一个要求:“你现在问我一个问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要我回答不出来,第二是你必须要有标准答案。”很多人说这个题目太雷人了,可我就觉得出得很好。因为它告诉我们,在知识的考场上,没有人可以站到最后。有一个聪明的学生马上问:“老师,你知道我祖父的名字吗?”
按照这个思路出题,不需要费劲,就能让所有人都得零分。你知道我祖父的名字吗?知道我祖母的名字吗?知道我祖父的二大爷的名字吗?可见,知识可以把任何一个人打倒。
如果要算知识的总量,我相信很多人的知识总量都超过了孔子。但我们就比孔子的境界高吗?这就要思考另一个问题了:决定孔子境界的不是知识的总量,而是另外一种东西。孔子自己早就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我有知识吗?不,没有。苏格拉底也曾经说:“我比别人知道得多的,不过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
他们说这些不是谦虚,只不过说出了一种真相。面对世界的无限,我们短暂生命里的知识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应该允许自己的无知,也应该宽容别人的无知。
你看我不顺眼,给我出一道数学题。我为了防备下一次再有人给我出数学题,于是我天天学数学,学了10年以后,解放日报文化讲坛大概已经到6800期了,我终于有勇气上台演讲,突然又有人说:“鲍老师,我这有一套物理题。”你不会这样干,对不对?因为你们会宽容我的无知,我们也会宽容他人的无知,但是有种情况是不能宽容的,那是什么呢?没有良知。
(作者扯了这么多,其实可以用一句话可以表达,每个人知识都是有限的,而这是常识,也没有人去挑战这个常识)
【没有知识可以被宽容,没有良知不可以被宽容】
没有知识可以被宽容,没有良知不可以被宽容。我们遇到标准化的试卷,回答不好没有问题,但是涉及良知判断、是非判断、善恶美丑判断,如果出了问题,那就是大问题。
有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位父亲发现15岁的女儿不在家,留下一封信,上面写着:
“亲爱的爸爸妈妈,今天我和兰迪私奔了。兰迪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身上刺了各种花纹,只有42岁,并不老,对不对?我将和他住到森林里去,当然,不只是我和他两个人,兰迪还有另外几个女人,可是我并不介意。我们将会种植大麻,除了自己抽,还可以卖给朋友。我还希望我们在那个地方生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里,也希望医学技术可以有很大的进步,这样兰迪的艾滋病可以治好。”
父亲读到这里,已经崩溃了。然而,他发现最下面还有一句话:“未完,请看背面。”背面是这样写的:“爸爸,那一页所说的都不是真的。真相是我在隔壁同学家里,期中考试的试卷放在抽屉里,你打开后签上字。我之所以写这封信,就是告诉你,世界上有比试卷没答好更糟糕的事情。你现在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我可以安全回家了。”
(这个故事肯定也是作者胡编的故事,但没关系,就当是真的,但这个故事和作者要提到的“良知”有关系吗?)
这封信说明,一个人在知识的试卷上可以犯错,甚至不止一次犯错、一辈子犯错,我们到老了都是无知的。但是在良知问题上,可能犯一次错,我们就万劫不复了。所以,比事实判断更重要的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我们做不到什么都懂,但是做人要有良知,要有价值判断力,这一点还是应该尽量做到的。
(从那封信可以推导出这么多结论吗?!)
今天中国社会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判断力。中国教育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文化素养。比如,为了抵制日货,很多年轻人走到大街上砸同胞的车,甚至伤害同胞的身体。他们带着一腔热血,以为在爱国,但实际上却是在“碍国”。
(作者又胡乱地下结论,“今天中国社会缺少缺乏判断力”这个论点你也来论证一下如何!)
为什么一个带着良好爱国热情的人,会去做妨碍国家、损伤中国人形象的事呢?他们缺少的是什么呢?良知。
(这和良知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毁坏别人的财产,那是一种违法的行为)
知识就是力量,但良知才是方向。我们常常说落后就要挨打,但野蛮也会招打。
(又是提出了不加论证的观点,而这观点其实也是不堪一击的,历史上更多的是野蛮民族攻击文化先进的民族,如汉族历史上一直被北方野蛮民族攻击,古罗马也是被蛮族消灭的;从这点来看,作者作为人文学者,在基本历史知识的修养上都有相当大的欠缺)
--------
本帖主旨:以转帖为鉴,慎用演讲式思维!锻炼自己的大脑,用理性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