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茶馆 ······

2441次浏览/40个回复 分享到 
老顽童

转帖:(驳) 鲍鹏山: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

     中午看到路边摊上有卖桑椹的,想起每年都是61前才去采摘,就多问了句,结果答是南方运来的。 突然,想到517篇转载的关于知识与良知的演讲稿,想到其中那段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的论断,顿觉谬矣!如另一位网友的评论,作者混淆了知识与常识。比如桑椹,我就简单记住了61采摘的碎片,然后发问进而诱出外来桑椹的结果的,看来,我那段碎片确乎是有用的。

     回来又仔细想了想,不想不知道,一想吓一跳,自己除了工作、学习和特别用心的爱好外,剩下大部分都是这样的碎片,而这许许多多的碎片,充斥我的生活,却让我不断受益。

     比如,我不需要非得系统学习交规,我只要记住靠右行、绿灯行红灯停这些零碎规矩就可上街了。(开车的,记住限行日期就够了,没必要知道所以然。)

     早上我只要记住几点出门上班,饿了知道吃饭、困了知道睡觉,去哪儿记住门牌号、上超市认得标签、这几天天气无常记得加减衣服、出去玩记住领队电话号。。。。。 够了,我不需要非得成为各行各业的系统化的学者、鉴定专家(当然能成为更好)。

    再比如他那段胡萝卜拴住一辈子的比喻,实在精妙,但其引申用的例子则确乎是片面了,如果说知道胡萝卜来中国的时间是碎片,那我知道胡萝卜是长条的是不是碎片?胡萝卜可以生吃算不算?胡萝卜是甜的算不算?等等等等,这每个碎片,都可能在某个时候给我帮助。。。。。

    刚才,我又认真读了那篇演讲稿,又吓了一跳,那篇演讲,其出发点可能是很好的,但立论和论证漏洞百出。

    首先,很多概念不清,如文化、有用、良知、落后、野蛮、。。。

    其次:混淆了知识与常识、文化与良知,未区分经济文化军事等各种先进与落后的差异,以偏概全。开始以模糊的“文化”哗众,后面以模糊的“良知”结尾,貌似两者相等但又不明说。

    再其次,不断偷换、定义着良知的概念,前面“刻意”与知识并提,属于客观性的知识类,貌似字面上的良的知,结尾,则导向了我们平时用该词时最常用的道德层面的含义了(貌似定义为“价值判断力”),也就是把赛先生换成了德先生。而这两先生孰轻孰重绝对是绝佳的大学辩论题目,我赌鲍教授上场输。

  特别是有一大段,重点说明:在知识之外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言外之意是强调良知)-------按逻辑,推理下这句话及这结论吧:

   1、在知识之外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就是良知,良的知识

   2、在知识之外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就是无知 ,没有知识

(个人以为,良知、道德、价值判断力,都要以知识为底蕴的,人类的认识根本上都算知识范畴,前者自相矛盾,后者等于废话)


    至于其中各段的内在关联、引用例子的片面性,更令人汗颜。

  他用大量口水证明“知识学不完”---根本不用他证明;又用大量口水证明“学太多碎片无用甚至有害”----信口开河!用几口口水阐述“更应该学良知、野蛮招打”----基本没有有理有力可信的证明,虎头蛇尾!其实,现在的挨打招打,已经不是传统的武力军事意义的,而是更隐蔽的以网络和金融为武器的文化、经济、货币战争、这个更具现实意义,而这个更要学创先进知识、培养高深的觉悟。

    于是我想到上学时学的两门课程:几何、集合

    我以为,这两门课太好了,前者,让人推理缜密;后者,让人思维全面。类似这样的方法类课程对我们形成自己的判断、见解实在是太有用了。

     借用教授的逻辑,我也弄个题目:知识碎片是有用的,不定神马时候就用到。别人的论点可能是忽悠人的,明辨是非要靠自己的大脑。

    也是刚才,我想到这么一篇乱糟糟的稿子,难道就没有质疑?大家就轻易被洗脑了么?于是百度,天,网上那么多转载,而不同的声音,目前只度到下面这一段。

    大家有空就耐心看看,但同样记住,也不要轻易被忽悠,用自己的大脑来判断。

-------------------------------------------------------------------------------------

原载:http://www.douban.com/note/495150758/  (2015-04-20 12:38:33

原按:前天晚上和朋友聊天,我说现在是一个忽悠的时代,各个产业都在谈互联网+,谈风口,就是不谈产品本身,不谈怎么做一个好产品;在社会科学界也一样,有不少大忽悠,下面这篇文章流传很广,貌似很有理,实则不经细究,作者是我安徽老乡,就是其中一位大忽悠,我的评论(加粗部分)逐段进行。

——————————————————————————————
鲍鹏山: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

      
知识就是力量,但良知才是方向。落后就要挨打,但野蛮也会招打。
(作者先提出很突兀的论点,下面我们看他怎么来论证吧)
       
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
      
文化是一个能够激发我们感情的崇高东西。一个有文化的人,你会发现他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他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富有激情、情怀,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和诗意的眼光。
(注意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他自己没法准确定义的文化概念)

      
可是今天,我们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
(又是提出论点,特别要注意这里,关键词是今天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作者没有说明,今天是从何时算起,从1949年起,还是1977年恢复高考算起,此外,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是怎么计算的,什么是野蛮,占大学生比例是多少?有抽样统计数据支撑吗?都没有说明,明显是抛出了一个虚拟的靶子,然后去攻击。作者是1981年上大学,我推测他肯定认为他自己读书的那个时代很不错,野蛮度低,但我不相信有任何数据、实证来支撑这个野蛮度是逐渐变高的。从古到今,每一代的人都是感觉今不如昔,但是时代却是在不断前行,文明不断发展。
    还有个问题,是否有证据证明低学历人群的野蛮度低?假如低学历人群的野蛮程度更高,那是否说明我们更要加强高等教育?!)

      
有句很有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中国人耳熟能详,而且对它很是认同。从历史上看,1840年以后,中国面对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堪一击,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落后,就是指科学技术的落后。从现实上看,如果今天我们不能用知识很好地答出一份标准化试卷,可能就读不了好大学、好专业,找不到好工作,也就无法更好地满足自己物质的欲望。
      
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压力上来看,我们都知道知识太重要了。但是,尽管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
      【
这根胡萝卜把他一辈子都拴死了】
     
首先,知识是无限的。什么叫知识?知识是对这个世界所有事实的认知。既然世界是无限的,那么知识也是无限的,可悲剧的是人生是有限的。庄子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世界是无限的,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我们的人生就会废掉。
     
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举个例子,曾有一家报社搞国学知识竞赛,找了一批专家出了一套国学题目。题目出完后,编辑想让我审一下。我看了5分钟,对它的判断就是6个字:无趣、无聊、无用。
(看下面的例子,我相信这是作者胡编乱造的故事,我不相信有哪一家报社搞国学知识竞赛,会出下面的题目)

      
比如有一道题目问:在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时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这是非常严肃的知识。如果你专门研究宦官,把他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作用都搞明白,你将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专家。可是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于此,这样的知识碎片,对你一点用处都没有。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知识点呀,作者认为是没有用处,但是难道读书是以是否有用来衡量?如果这样,那是不是太功利了!结合下文,作者还真是那样)
      
还有一道题目:胡萝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如果你能把它变成系统的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它是有意义的。但是假如一个人并没有这样的意愿和目标,他只知道胡萝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这样的知识对他不仅没用,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就这个例子来讲,作为一个学术性课题,也是很有意义的,可以分析古代物种的流转,人的迁徙,战争的影响等等)
      
因为他知道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答案,心里一阵窃喜,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牛的人,并且他特别想让别人知道这一点。于是,他天天等着别人提问,以期收获别人的敬佩。为了等到这一天,他可能每次和朋友吃饭的时候都点胡萝卜,别人吃得很香,他却只坐等一个问题。
   这根胡萝卜把他一辈子都拴死了。
(哈哈,我估计这个人就是作者本人,不然他怎么知道那么清楚,还窃喜。)

        【
有不少人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
    德国哲学家尼采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的结论就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查看尼采的这篇文章,链接是http://www.zizhuan.me/nietzsche/130304045209_6,可看出尼采文章的重点是什么,而且尼采也提出一个人要 成为他现在这个样子,先决条件是:他根本没有料到自己会成为现在这 个样子。按照这种观点,甚至连生命中的失误,浪费在那些远离使命的 工作上的暂时走上歧途和邪踣、迟疑、谦虚以及真诚,也都有其独特 的意义和价值。


      
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正在收听一档知识竞赛节目。节目中,主持人放了5个音乐片断,每个片断几秒钟,随后提问:这5个音乐片断,有2个片断属于同一首歌,你们谁知道?一个小伙子抢答说他知道,并且回答正确。
      
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是:其中有2首歌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你知道吗?这时我紧张了,我怕他知道。他不知道,说明他还是正常人;如果他知道,他这一辈子可能就废了。但是没想到他真知道。这时我让司机把收音机关掉。司机吓一跳,问为什么,我说:它在侮辱我们的智商,并且在误导我们生命的流向。
作者难道不知道每个人都是有一些自己的爱好的吗?这和智商有什么关系,有爱好就是"误导我们生命的流向?难道不能有爱好?)

      
这就叫无用的知识,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无用的知识。比如,很多人关心某个明星喜欢的颜色是什么,星座是什么,结了几次婚,又离了几次婚。当一个人把精力花在这些地方时,他可能获得了知识,并且在饭桌上能与人聊天,但他会变得特别琐碎。
(又是在胡说八道,即使某人有了很多这种知识,你怎么知道对方一定会逢人便说,变得琐碎,变得猥琐呢?)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警惕知识》。主要观点就是,我们的生命本来就不可能占有无限的知识,更可悲的是,无聊的知识会让人生变得无聊,琐碎的知识会让人格变得琐碎、甚至猥琐。

(哎,又是信口开河)
      
孔子的学生子夏早就说过: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但是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即使是胡萝卜什么时候传入中国这样的知识,你可以拿来吹吹牛,但如果你老是把认知集中在这种信息上,你的一生肯定不会有什么成就。你用琐碎的知识把人生变成了碎片,所以君子不为。
     
荀子曾提出过对知识的鉴别。他说有些知识是无聊的、无用的、无趣的,这样的知识荀子有一个判断,叫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你知道了这样的知识,并不能够因此成为君子;你不知道这个知识,也不会因此成为小人。有的知识对你的人生一分都没加,又何必耗费精力和时间在上面呢?
     
但是在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专心致志、兴高采烈、兴趣盎然地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
(作者难道不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古今中外,很多科学大家都是由于自己某种特别的爱好、兴趣,并成就一番事业的,前些天我还看到有科学家研究为何雨水没有把蚊子砸死,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可在一些产品的设计上加以应用)。

       【 
实际上,在知识之外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
      
《列子》里面有篇文章叫《两小儿辩日》。两个小孩辩论说,太阳早晨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离我们近。两个人都有根据,说早晨近是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说中午近是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热。
     
孔子活得真有压力,他几乎是那时候的谷歌百度,大家有什么问题都跑去问他。两个小儿问孔子,但孔子没法判断。于是作者就借小孩的口吻讽刺孔子: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知识多?作者大概是想,只要否定孔子的知识多,那就否定了孔子的价值。
这个思路显然是错误的。在人生知识的考场上,谁能站到最后?比如,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出过一道题,老师对学生提一个要求:你现在问我一个问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要我回答不出来,第二是你必须要有标准答案。很多人说这个题目太雷人了,可我就觉得出得很好。因为它告诉我们,在知识的考场上,没有人可以站到最后。有一个聪明的学生马上问:老师,你知道我祖父的名字吗?
     
按照这个思路出题,不需要费劲,就能让所有人都得零分。你知道我祖父的名字吗?知道我祖母的名字吗?知道我祖父的二大爷的名字吗?可见,知识可以把任何一个人打倒。


      
如果要算知识的总量,我相信很多人的知识总量都超过了孔子。但我们就比孔子的境界高吗?这就要思考另一个问题了:决定孔子境界的不是知识的总量,而是另外一种东西。孔子自己早就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我有知识吗?不,没有。苏格拉底也曾经说:我比别人知道得多的,不过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
     
他们说这些不是谦虚,只不过说出了一种真相。面对世界的无限,我们短暂生命里的知识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应该允许自己的无知,也应该宽容别人的无知。
你看我不顺眼,给我出一道数学题。我为了防备下一次再有人给我出数学题,于是我天天学数学,学了10年以后,解放日报文化讲坛大概已经到6800期了,我终于有勇气上台演讲,突然又有人说:鲍老师,我这有一套物理题。你不会这样干,对不对?因为你们会宽容我的无知,我们也会宽容他人的无知,但是有种情况是不能宽容的,那是什么呢?没有良知。
(作者扯了这么多,其实可以用一句话可以表达,每个人知识都是有限的,而这是常识,也没有人去挑战这个常识)

        【
没有知识可以被宽容,没有良知不可以被宽容】
      
没有知识可以被宽容,没有良知不可以被宽容。我们遇到标准化的试卷,回答不好没有问题,但是涉及良知判断、是非判断、善恶美丑判断,如果出了问题,那就是大问题。
     
有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位父亲发现15岁的女儿不在家,留下一封信,上面写着:
亲爱的爸爸妈妈,今天我和兰迪私奔了。兰迪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身上刺了各种花纹,只有42岁,并不老,对不对?我将和他住到森林里去,当然,不只是我和他两个人,兰迪还有另外几个女人,可是我并不介意。我们将会种植大麻,除了自己抽,还可以卖给朋友。我还希望我们在那个地方生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里,也希望医学技术可以有很大的进步,这样兰迪的艾滋病可以治好。
     
父亲读到这里,已经崩溃了。然而,他发现最下面还有一句话:未完,请看背面。背面是这样写的:爸爸,那一页所说的都不是真的。真相是我在隔壁同学家里,期中考试的试卷放在抽屉里,你打开后签上字。我之所以写这封信,就是告诉你,世界上有比试卷没答好更糟糕的事情。你现在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我可以安全回家了。

(这个故事肯定也是作者胡编的故事,但没关系,就当是真的,但这个故事和作者要提到的良知有关系吗?)
     
这封信说明,一个人在知识的试卷上可以犯错,甚至不止一次犯错、一辈子犯错,我们到老了都是无知的。但是在良知问题上,可能犯一次错,我们就万劫不复了。所以,比事实判断更重要的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我们做不到什么都懂,但是做人要有良知,要有价值判断力,这一点还是应该尽量做到的。
(从那封信可以推导出这么多结论吗?!)

      
今天中国社会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判断力。中国教育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文化素养。比如,为了抵制日货,很多年轻人走到大街上砸同胞的车,甚至伤害同胞的身体。他们带着一腔热血,以为在爱国,但实际上却是在碍国
(作者又胡乱地下结论,今天中国社会缺少缺乏判断力这个论点你也来论证一下如何!)
      
为什么一个带着良好爱国热情的人,会去做妨碍国家、损伤中国人形象的事呢?他们缺少的是什么呢?良知。
(这和良知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毁坏别人的财产,那是一种违法的行为)
      
知识就是力量,但良知才是方向。我们常常说落后就要挨打,但野蛮也会招打。
(又是提出了不加论证的观点,而这观点其实也是不堪一击的,历史上更多的是野蛮民族攻击文化先进的民族,如汉族历史上一直被北方野蛮民族攻击,古罗马也是被蛮族消灭的;从这点来看,作者作为人文学者,在基本历史知识的修养上都有相当大的欠缺)

 --------

本帖主旨:以转帖为鉴,慎用演讲式思维!锻炼自己的大脑,用理性看世界!

老顽童发表于2015-05-13 21:24
分享到
  2441次浏览/40个回复 
    杜丘
    打着良知的旗帜,推销一些奇怪的论证方法和逻辑。误导我们的生命流向。
    联想到高考题,总是要求考生用一些奇怪的方法去获得所谓正确的答案。sigh!
    老顽童
    今天又读了N遍原帖和原“驳文”,愈发惊诧。我深感鲍教授深谙演讲之道、深谙演讲技巧、熟练调动听众情绪、深谙大词大道理与感性的力量!
    比如那段音乐答题例子,他的评判是:“它在侮辱我们的智商,并且在误导我们生命的流向。 
    这个大帽子!!居然还这么字正腔圆!
    不过,这样的感觉我似乎也有过,比如收看《最强大脑》《一站到底》,觉得自己的智商真的被那些牛人侮辱了,但不同的是,没有意识到他们“误导我们生命的流向”的深度!
    如果那样,那些对专业、对爱好执迷的狂人,那些背圆周率的人,甚至,那些奥运冠军。。。。。
    我惊诧,一个文化人怎么这么信口开河?更可怕的是,媒体、娱论、网络这类用情绪化大词哗众、吓人的现象,大有人在。
    再次申明本帖主旨:慎用演讲式思维!锻炼自己的大脑,用理性看世界!
      带你去转山

               你的话说到这里,我才说出一个感觉:演讲的中心意思是XX培养了许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但他演讲最要害的观点是“落后也会招打”,这就是说那些强欺弱行为,是弱者自找的。大欺小的行为是小自找的。把这种观点用来反驳“落后就会挨打”的历史结论,就是他认为近现代那些民族屈辱,都是自找的。那些不屈服于列强的欺压而奋起抗争的民族和个人行为,都是招打的。这是个颠覆性的命题。但颠覆的却很邪恶。说穿了,还是恨他这个父母之邦,比黑格尔污蔑中国无史更可恶.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人出版了几多专著,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讲座等。但当名誉和学术成果有时可以作为商品量化的前提下,他那些东西我们还能深信么?这文化领域的不健康也可能是演讲者真的想要告诉大家的,但可惜限于他的能力,他说不清楚。

      老顽童
      我觉得他最末一段的结论及其论证,都很荒唐荒缪。
      您说罪犯和受害者,怎么用先进落后、知识良知评价?被害人都是无良知招来横祸么?
      美国和被它打的国家,怎么用先进落后、知识良知评价?俄罗斯算先进还是落后?
      我感觉,“落后就要挨打”,这个命题本身也经不住推敲。
      战争与经济、文化有重大关系,先进落后只是表面的说辞,背后,是对别人别家别国的宝贝的贪欲与掠夺。当前,是更隐蔽的金融货币战争,这个更要命,靠良知能顶用?
      ---其实,我还是强调,我此帖不是针对他的观点,而是针对他的论证。
      比如用数学的方法,把他涉及到的概念排列组合一下,能列出多个命题,比如:先进挨打、落后挨打、先进打人、落后打人、良知打人、无良知招打。。。。等等等等,他得一一证明或否定了别的,才能剩下那个他最想要的。
      带你去转山
      “落后就要挨打”,这个命题本身为啥经不住推敲,我还不能理解。我理解的是;落后就不如别人,别人就敢于打你。再深的意思,我还没想到。
      老顽童
      我能想到的是它的方面,比如宋朝。比如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战争?比如新中国时期的多次战争?怎么界定先进方和落后方?恐怕要拆分成多个层面,不能简单以一个先进或落后笼统涵盖吧?
      带你去转山

      关于他的论证,我都觉得你都不要费心思,因为你说的论证的这些内容,他很可能都不懂。他只是意识流似的,把一大堆东西推给听众,不涉及论证,不涉及推理,甚至不涉及观点的正确与否,因为从他的受教育过程看,他就不懂这些。

      老顽童
      所以我才从这篇乱糟糟的稿子里,感觉他们有必要补补数学课。
      比如先进落后与打人被打有必然联系么?
      用集合的、排列组合的方法,能列出简单的四个命题:
      先进打人、落后打人、先进挨打、落后挨打,想想看,是不是每个都有例证?
      如果再细化,恐怕要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等等多个相关因素分解、揉合进去。
      带你去转山

      对啊。宋代已有资本主义萌芽,市民社会正在发育,自然科学很多方面领先于当时的世界各国。按理说宋朝代表的文化是先进的吧,蒙古的游牧文化相对是落后的吧?但这个时候蒙古族铁蹄南下了,其结果是将4500万人口下的中原文明,屠杀剩下700万人口。汉文化的精英被屠杀殆尽,诸多先进的领域淹没在血泊之中。中国历史的走向被迫拐了一个大大的弯路。这样的过程,是谁招打,谁是良知呢?这些演讲者想到过么?那些给演讲者点赞的人懂么?

      老顽童
      所以我觉得人文学科的论断,太容易出感性的拍脑门的东西。
      仍以打与被打为例:军事独大的蒙古灭了金宋、打到莱茵河畔,整体强大的英国“移民”灭了印第安。这个时候,良知顶个P用?
      还有,他一系列论断都有反命题,也都是似非而是、似是而非。
      他说了一堆的大名词:文化、知识、碎片、有用、无用、良知、先进、落后、野蛮、挨打、招打,我看不出这其中有怎样的必然关联。这些概念间能列出N多组组合,如果都列出来形成一个个的命题,恐怕他自己也会吓一跳
      带你去转山

      我觉得,在他逻辑混乱的前提下,他最想颠覆的是“落后就要挨打”这个命题,然后他想说的是他的这个父母之邦近现代的屈辱挨打是自找的,应该的。还是走的所有不良学者或者买办学者的老路:出语惊人,卖祖求荣。否则,从演讲的核心意思看,没有必要绕一个大弯来颠覆“落后就要挨打”这个命题。这一点我第一次看他的稿子就发现了。所以,我异常反感这篇演讲。

      老顽童
      “落后就要挨打”确实是个伪命题,其反命题“先进也要挨打”也成立。比如“打土豪分田地”,比如打家劫舍抢银行,比如911。
      只是,他借用这个,是为了给其“良知说”铺路,是踩一个抬一个。其结论貌似有理,但我关注他如何踩、如何抬,否则,难以置信。这就是我反复强调的,看他用怎么的方法。事实是,毫无章法。其绕个大弯抛出的“野蛮挨打”的结论,既没合理地“顺证”,也没更有创意的反证可惜了,那么多口水沫儿!!
      带你去转山

      好吧,就让他无章法吧,就让他接受一些人的崇拜吧。我建议,你该说的,也说明白了,也起到对同仁的警示作用了。所以,咱们不和他劳神了。咱爬山去。

      老顽童
      进一步概括他最末一段:
      落后挨打、无良知招打;≈无知挨打、无良知招打;≈无知挨打、缺德招打。
      貌似的确这么回事。
      但反面呢?有知(先进)的打人、无良知的被有良知的打,那打人算有良知么?我想到刚刚热议的“男司机暴打女司机”。如果把那些概念都排列组合列成一个个独立的命题,恐怕很多都成立,如果相反的、交叉的命题都成立,那么其中的某一个,还有特别的意义么?另:这些组合中有两个特别有意思的:先进就会挨打;有良知会招打。不会吧?怎么会?会!就是会!如“出头椽子先烂”、如“劣币驱除良币”、如“良商被奸商围攻”、如“见义勇为被伤害”、如”好人难长寿、坏人活千年“。
      还有,把他两个命题调换下,还能组合出最霸道的宣言”无良会招打,但强大不怕打“,如此,便把教授的命题彻底颠覆了----良管用么?强大是硬道理。--(貌似是米国哦)
      ----通过这篇演讲,让我梳理了下,如何用数学方法证明或否定人文社科的论断。
      首先是战略上的“集合”法、排列组合,先分解再综合、宏观整体把握;然后是战术上的几何证明法,通常是顺证(涉及充分必要条件等等),顺证不易便用逆证(如“排除法”),否定就用反例,一条能成立的反例就可能否定一条“定论”。
      OVER
      带你去转山
      哈哈,你真善于学习。
      老顽童
      嘿嘿。您不晓得,当我用这个方法,组合出“先进就会挨打;有良知会招打”这两个怪论时,我自己都傻掉了。
      于是,我想到“环境、场合、条件”这样的东西。
      自然科学的公式定理定律能够成立,常常建立在其有严谨的前提条件,而人文类的,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这类前提条件。“落后要挨打、无良知会招打”便是没有准确限定这样的前提。如果要给这两个命题限定前提,我尝试粗陋地拼几个:”在什么方面落后、就容易在这方面受欺“、”在某方面强大,容易在另外方面受欺“,”在有良的环境,无良会招打“;”在无良的环境,有良会招打“。
      比如,看看当前的国际环境,这是什么样的环境?
      为什么中国东海南海危机四伏?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良知,而是因为,海外缺良知!
      还有联合国讨论国际纠纷,假如“无良”站上风,那“有良”的正义方会怎样?。
      ---条件、前提这类东西,正是“几何”学特别强调、看重的!《几何原本》之所以成为仅次于《圣经》的著作,其价值更在《几何》外。
      老顽童
      我又想到诸子百家中的“名家”,他们那些辩术会不会也隐含着类似《几何原本》那样的思想和方法?假如那些“争鸣”的思想、著作都流传下来,变成“百书百经”,我们的传统思想、习惯思维会不会就更容易理智、客观、全面些呢?
    通惠河
    文学家写稿子,做演讲,只有新鲜的角度才能吸引人。也提供给我们一种新的视角和观点。但如果据此说这人怎么怎么地,就俗了。

    人的知识的体系的建立,总是由零散到系统。零散的知识点积累,这是中学教学的任务。显然不适合成年人。所以他才说不成体系的知识是无用的。其实不是无用,而是成年人觉得不过瘾而已。

    归根结底,有用没用,自己受益就行。

    总体而言,很喜欢听他讲的水浒鲁智深。让我们领略到水浒人物的美。

    顽童,小心你成了别人的工具。
      老顽童
      谢谢河!
      我从他的演讲中,也收获了有用的警示和信息,这点怎么也要感谢他。
      我发这段,主要是针对一种思维、评论习惯、思维定式的。
      什么理论、什么人的理论,都要三思、最好求证,而不是让人牵着走,特别是演讲这类方式,太具有煽动性。如果演变成”个人崇拜“式,那就太恐怖了。
      老顽童
      刚刚又想到,我们的社会离"文"太近了、太文艺了,貌似这个传统、习惯很深远!
      想到相关的几句话:
      1、“十年失误、失误在教育”--这个偏人文思想教育。
      2、“科教兴国”“科学素养”--这个重自然科学。
      我觉得,我们的科学类的教育很不够,科学方法的培养训练很不够。
      看看我们周围的环境、媒体、话题、节目,人文类的比重太大了。
      这就涉及到文、理学科对人的训练,文科偏结论、理工该重方法。
      人文比重大,容易让人流于感性、忽略理性,我们太喜欢听故事,而懒得学科学学方法(看看时下家长让孩子们报的那些课外班吧)。
      这个时候,鲍教授单纯强调“良知”太简单、太口号化,我觉得人文类的学者必须强化理科素养,讲传统、论国学要用新方式,讲辩证、讲推理、尝试用理科方法论证,否则总用学究式的老一套,或是都成了说评书的了,说句大话:对国家民族不利。
       
      通惠河
      对,所以我在我的帖子里说,要多学点理科,少学点文科。我们以前的教育,只是为了得到一个铁饭碗。所看不到文理对社会的影响。现在慢慢好了,没有铁饭碗了,有些问题大家慢慢会认识到。另外跟国家的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整个的风气也有关。
      老顽童
      是的。
      所以我这个贴,主要不在于鲍教授论点是否成立,主要在于其立论和论证的方法。对比转帖作者的分析(黑体部分),看看从另外层面是否有歧义、有异议。
      理性方法太重要,这是当下整个社会、网络评论必须注意的。
    宝珺

      鲍鹏山就是一蠢货,智商太低,逻辑混乱,词不达意,老顽童花这多时间驳斥他,有点浪费哈。呲牙

      老顽童
      也未必,人家毕竟这个导那个师的,自然有学术地位和造诣。我没读过他的其他著述,但仅从上面那篇演讲来说,怎么说呢,呵呵
      。。。。其实,我发这段,主要不是他的论点,而是他的论证方法!他在呼吁良知、叫人别砸车,但他这套说辞,本身却缺乏“良”的知,“良”的证。这点太可怕了。想想希特勒、想想文革。。。。。
      宝珺
      这个导那个师可能有一定学术地位,但不一定有相应的学术造诣哟。你又不是被名头给吓大的。
      我的直觉,鲍鹏山就是一蠢货和伪文明人。
      老顽童
      再胡说,小心把你关小黑屋里大兵
      宝珺
      文明与野蛮是相对的。
      训养的马群里有些马还保有一定的野性,但与未训养过的真正野马群相比,其野性马比例还是要低得多的。
      老顽童
      你让我想起了“砖家”和“学术造假”。
      我也参与过些课题评审啥的,深感我们国家的学术体制有问题,最重要的,缺乏反向声音、“否定”机制。
      另外专家学者的评定往往来自著书立说,但其理论究竟如何?很难及时听到反向质疑声音。(传统的纸质媒介太有局限)
      感谢互联网,让网民有更多可能、能及时获得更多信息、更多声音,但网民多为“业余爱好”者,他们在网上争得火热,但毕竟有深度、广度方面的局限。
      国家应该“强制”让专家学者学网上网、百家争鸣。
      在头衔评定、课题评定上,设立专门的“反对派”,避免一言堂。
      宝珺
      他鲍鹏山那点智商和本事还能把我关小黑屋里?你高看他了。
      老顽童
      没说你,说上面那位no
      你这个驯马的例子,很可以反否鲍的受教与野蛮说,这两者的关联,远不是演讲中说的那么简单。
    带你去转山
         据说,一个人7岁以前,就掌握了他知识总量的80%,而这些知识,实际上大多为碎片,比如:什么是门、窗、山、水、林、泉、叶等。如果7岁以前不掌握这些碎片知识,那这个人就是白痴了, 在也教育不出来了,狼孩的故事就是证据。所以那个作者提倡增强文化素质(他本意可能是这样),但他没有论证清楚,按他受教育的情况,应该也没有能力论证清楚。
      老顽童
      我理解他的本意是抬“德先生”,降“赛先生”,在当前有他专注和强调的现实意义,类似话题如信仰缺失、道德沦丧等等,但他的论证太业余,该学学几何与集合。
      咱国家传统的教育偏灌输、“填鸭式”,少质疑、弱论证,这与西方有根本差异。光有论点而论证不好,便容易感情用事,陷入有“良知”而无“良的知”。
      老顽童
      愈发觉得“几何”与“集合”这两科太有用了,自觉引入人文社科领域很是给力。
      《几何》教人严谨证明:“顺证”从公理常理定理定律推导,“反证”用逆行思维,特别是后者的反面(“从反面否定”),在人文领域,一个简单的、站得住脚的反例都可能推翻一个论断或理论,比如鲍教授那个用“胡萝卜时间”证明“知识碎片无用”的例子,他忽略了众多类似但有用的“胡萝卜碎片”。
      《集合》教人思维全面,这个与数学的“排列组合”也密切相关,看这篇演讲词最后一节,如果把那个集合补全的话,立马会发现他结论的漏洞,比如犯罪、比如米国,如何评价哪一方先进、落后、文明、野蛮?谁该打谁、谁该挨打招打?
      仅仅用这两科的方法重新审视这篇演讲词,其立论、论证简直一塌糊涂!但其现场效果可能会好得一塌糊涂。由是我想到演讲这种方式的特点:优势是煽情、缺陷是容易非理智
    老顽童
    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带你去转山

      跟风式的思维在世俗很盛行,追根溯源是判断是非的标准不清。

      老顽童
      通过对他这一篇乱稿的分析,我发现:在标准不清,难以辨别是非时,集合与几何的方法特别简单、实用,用集合法把问题拆分、重组,用几何法顺证、反证、否定。
      老顽童
      我提倡,用理性的方法分析评论,避免意气用事,拍脑门似的信口开河。 
      从可操作层面看,人文学科的论断、名人名言,最大的毛病、最容易误人子弟的,便是往往、往往往往缺乏前提,或是被引用者有意无意地省略、按需筛选、断章取义,这个最要命。这也是同数学定理、同自然科学的定理在表述层面最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