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关村里的海淀教堂钟声

      △▽海淀教堂的今日与曾经,在这里已近百年。
  

海淀,曾是京郊的一个古镇,先是有了北大、清华,上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筹建入驻,逐渐蔓延并融入北京城区,如今是北京城区的一个亮点区域——中关村高新科技园区,号称中国的硅谷。在以现代大面积玻璃幕墙为建筑主流格调的林立高楼中,也有一座现代的宗教建筑——基督教海淀堂,从北四环海淀桥东侧,沿彩和坊路南下百米,便能看到。碰上礼拜日,在这一片街区,有时你能听到悠扬的钟声回荡,这是新建教堂的钟楼上那三个欧式钟分成三种不同的音色,在48米的空中摇摆奏出的:肃静;敬虔;预备好自己的心来倾听神的话语,这是每一场主日礼拜祷告活动的开始。能听到钟声的范围不大,毕竟都市的喧嚣太大、太杂,在现实的世界中,声音来自多源,世俗的诱惑也是多元的,信仰的取舍各异,导出不同的价值观,云云众生,大千世界。

  

新堂是由德国GMP公司设计,占地39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主体造型由193根洁白的立柱合围,寓意诺亚方舟,又象征教会的合一,又似乎是一本打开的圣经,在神学与美学的结合中将基督教的信仰诉求和理念体现。最科学的是结构,在可容纳千人的主堂内,立柱间隔透进充足的自然光照,如同灯光照明的效果,低碳、节能、环保。新教堂的现代设计理念与中关村高新技术区域的特征相得益彰。

 
  

△教堂外的停车场,这辆比亚迪格外地引人注意。我等了很长的时间,因为车玻璃里反射的教堂随着落日越益西下而越益完整,我在等楼顶“教堂”那两个字完全立起来。车主来了,30多岁,一边打着方向倒车一边向你盯嘱:别忘了把车牌遮一下呀。

“一人信耶稣 全家得福”?人——因信称义,因信而蒙福,全家得福得有个前提——得全家信耶稣,这哥们的理解有误呀!在信仰上是不能“被代表”的。

  

最近两年,参加的是一个解读《圣经》原文的家庭聚会,很少来海淀教堂,但一直眷恋着教堂的一种氛围,总想用相机来说些什么!。今天是礼拜日,出来的时候天上的云还浓得不能透蓝,到海淀教堂的时候,居然已蓝天浮云。两年前,这里的礼拜只有上午三堂,如今下午增加了一堂,还“人满为喜”,今天还意外地碰上晚上还有一堂以唱为主的,这是年轻人喜欢的一种形式,也是我喜欢的,有时去教堂就想在这天籁般的圣乐里将浮躁净化。今天莫非真有神的眷顾,让我得意外的收获,留下这绚丽的喜乐色彩。

        △这一堂的讲道牧师也刻意年青化着装,讲的是年轻人的话题,在信仰的讲坛上只有“教师”没有“教师爷”,总感觉这是基督教的一个特点。
 
 
        △台上台下互动,这是青年人的聚会特点。
  

△▽过去进教堂,有两本书是必备的,一本是《圣经》,一本是《赞美诗》,后者是圣乐歌曲集,各个基督教会礼拜聚会时由唱诗班从中选取合唱,是礼拜活动的一个程序。大的教堂甚至有数个唱诗班,虽是信徒业余,但常年的练演,水准都很高,据说象殷承忠这样的钢琴大师和一些老一伐的歌唱家有些就是在教会起步走上专业顶峰的。而青年人为主体的聚会多跳出了《赞美诗》的局限,歌词与曲调充满时尚与激情。

 
  

△礼拜日上午有一堂英语专场,这赞美诗连唱带伴奏的,几乎全有聚会者自主主持。说是宗教,更像是朋友或志同道合者的聚会,不过交通的依然是《圣经》。

  

△▽正在讲道的牧师们。有时也有问答的互动形式。时常有外来的牧师交流讲道。曾经的主任牧师于新粒,现在是市基督教三自教会的主席、北京市政协常委,操心着基督教在全北京市的发展。现任的主任牧师吴伟庆,金陵神学院本科毕业,在加拿大、菲律宾读完神学硕士、博士学位。

 
       △▽不分国籍,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社会背景、阶层、贫富,每个礼拜日,有六七千人来到这里。其实最大的变化不仅仅是人数,有过曾经三十年的断代,开放伊始,信徒几乎都是曾经过来的老年人,如今早已年青人成为主流,地处中关村的海淀教堂,更是以有过高等教育背景的年青人为最大人流比重,这种神奇的聚合力完全来自人自身的自觉、自愿、自信和自省。
  

这造型新颖的教堂,第一次见到它甚感诧异,在市场经济的当今,教堂的投资何来?在网上搜索,将历史一页一页重新翻动,才将这一好奇缕清。 

海淀教堂在这里近百年。

1915年10月6日,清华大学美籍教授向校内信徒募捐,买下海淀镇南大街永呈祥号铺面房6间(今华奥商场所在地),由李本源先生主持修建小礼堂,隶属于市公理会的 “中国基督教会布道会”在这里成立,成为今天海淀教堂的起始。

1921年,美国人司徒雷登博士筹建燕京大学并任校长,以美国基督徒的慈善家巨额捐款,在海淀镇北部购买了数处前清亲王赐园,规划建造了当时中国14所教会大学之一的燕京大学。1926年正式迁入,即现在的北大校园,下设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以及文科和理科相关专业学系。燕京大学也成为后来的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清华大学、燕京神学院等部分院系的前脉。 而清华大学则是当年美国政府用清政府因义和团灭教、灭洋庚子之难的赔款筹建。这就是这两所当今中国顶级名校涉及的宗教前源,而这两所学校也成为海淀教堂的前缘。

1922年,燕京大学神学院毕业的祁国栋来海淀教会任传教士,当时,北京的布道会多为外国来华传教的差会,大概是分支的意思,为摆脱外国差会管治,自立自养,于1927年成立以中国同工为主的海淀教会董事会,1928年,更名为“北平海淀中华基督教会”。时任燕京大学宗教学院院长的刘廷芳牧师为教会董事部主席。

传教几乎都与慈善事业相关,在海淀教会起始的第二年即1916年就开始兴办教育,由王仰之夫妇开办女子小学班,是海淀最早的小学。1924年,购买了军机处胡同陈姓的喜公园,扩大为男女合班的完全小学,取名“培元小学”(取孙中山先生倡导“培养中华之元气”之意)。1942年又增设初中部,1944年成立“培元中学”即现在北京市第十九中学的前身。

1932年,燕京大学妇孺救济会协助教会开设培善、培德、培元等4处工厂,建立女工厂房11间。生产手绢及补花、挑花等工艺品,即传统的中国女红手艺,由清华、燕京两校的外籍教授夫人们带到海外销售,以盈利补充慈善事业等支出。与地方绅商设立临时妇孺收容所3处,同时设立养老院和妇产医院为海淀居民提供免费服务,安置无业女工200余人,救济难民数百人。

1933年6月,此时教会信徒有500余人,在募款4600余银圆后,建成大礼拜堂——海淀“福音堂”。至此,海淀堂拥有宅地总面积4300平方米的教产,也成为75年后这座新教堂的经济法理基础。

1937年后的抗日战争时期,教会曾向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先生暂借美国国旗挂于教堂南门。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使300多名妇女在这里躲避可能的凌辱劫难。

《圣经》这本书很特奇,从旧约首篇“创世记”到新约末篇“启示录”,写作时长千年以上,由40多位不同时期的作者成就各篇,史实、伦理、预表与见证却前后呼应,如同一人一气呵成,被诠释为上帝通过人的口说出的话。耶稣公元元年诞生到33岁被钉于十字架,加上即后其十一个使徒传道形成新约各篇,也就百年的时光,就是说从公元100年至今传世竟2000年,只字未改,依然是世界上印刷量最大、流传最广,拥有世界人口25%读者的一本书。对《圣经》的解读,解读出犹太教、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基督教在西方称为新教,是相对于天主教而言并从中主张教改分流而来,是对政教合一时代,宗教权势替代上帝对个人信仰依附控制的逃离,它排斥神职人员的绝对权威,实际上也就排斥了人对人的绝对权威,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大概就是西方国家能最早喊出“人人平等”的根脉。其实,最大的时代背景就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革命对宗教的反哺。与天主教不同,基督教主张个人与神的直接交通,在《圣经》中感悟信仰,听道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到哪里去听道,信徒有选择教会的自由,牧师们对《圣经》的解读和见证要有独到的吸引力,没有从属,没有强权,更没有依附,完全靠经解信仰聚合信徒,而信徒又有继续传道(又叫传福音)的义务。因此,在基督教信仰里又有众多的宗派,如浸信会、圣公会等或某某宗什么的,“宗派”在这里不是贬义词,是合理的存在。就这样,“神的话语”由一代一代的人来解读,没有强权左右,便有了多元的去向,有足够基数的人认同也就有了传承,一代一代地与时俱进,从中你大概可以悟出《圣经》为什么能够经久不衰地传承。在海淀区域内曾还有几处基督教会:1932年,医生许文真献其别墅创办香山福音堂,在1957年停止活动;1941年宋尚书创办香山恩典院,因房产较多,各地的传道人员和信徒来此修养、聚会查经的也较多。1945年宋尚节去世,张周新夫妇继续主持活动,1951年,与燕京神学院合并;1945年9月,由毕咏琴、刘淑琴、张爱真、刘树慎创办上海灵修学院支校——香山灵修学院,是当时区内基督教的最高学府。后该校相继迁到北辛村56号及天津、上海等地。1951年,校舍及桌椅均已无存,师生在许汉明(许文真之女)奉献的福音堂后院盖房14间,继续教学、传教,1955年,与燕京神学院合并;1936年,王路德等人在燕京大学东门外成府一带创立耶稣基督圣灵永生神召会,1956年,并入海淀教会。

 

1954年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海淀教会加入三自爱国行列,至此,海淀与全国一样,教会宗派被强制消除。

1958年,国家实行宗教改革。海淀福音堂停止活动,部分房产被占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教会活动完全被禁止。直到1978年,随国家宗教政策的调整,海淀基督教会由家庭聚会开始逐渐恢复活动。1984年,于新粒牧师来到海淀堂,与许自洁牧师及百位老信徒联名申请,为海淀堂落实宗教政策而奔走。被电子工程学院职工占用的主堂1处、副堂3间、办公室2间得于归还。由信徒中推选成员10人成立了“自治、自养、自传”的筹备小组,于1985年5月12日海淀堂尘封27年后正式复堂,当时聚会不足百人,且多是老年信徒,中青年极少。

2003年堂址被划入中关村科技园区规划,旧堂拆除,依着对解放前4300平米教产的确认和以“地下换地上”的市场化运作,换回了这座当年造价1000多万元的地上新教堂,教内兄弟姐妹捐款307万元和义工完成室内装修及设施配置,2007年复堂。

    从复堂到新堂这一过程,单纯的时间罗列,不如把于新粒牧师在海淀堂搬入新堂后的一段证道中相关的一段话贴上,祈盼和感恩,从信仰的角度把眼前这座新教堂的前世今生道出,读起来更有一番内涵,其中关于双井胡同“霍淑珍的家庭聚会”给我很深的印象——在网上看到,即使在“文革”中也没停止过,这在当时很可能是一件要命的事!

 

 

我记得1982年的时候,北京教会派我到海淀来做服侍的工作。当时海淀这个地区,在西边有一个西上坡,现在没有了。在这个西上坡有一个家庭聚会,在一位老姊妹家里,这位老姊妹叫霍淑珍,那里大概有三十多人聚会。那时候我每到礼拜天就到她家里,与这三十多位弟兄姊妹一起祷告,一起读经,一起交通。虽然那个聚会人数不多,条件也不是非常好,但是大家很热心,充满了信心。那时我们祷告的一个内容就是:求神把海淀区的这个教堂落实给我们信徒。当时海淀区有一个教堂,但是被一个学校占用了,我们无法使用,所以我们只能在霍姊妹家里聚会。霍姊妹带着一些热心的信徒经常到这个教堂里来看。当时这个教堂的门锁着,她们就从门缝往里看,看这个教堂的情况。大家恒切地祈祷,求神用他的大能使这个教堂恢复到我们信徒中间来,能够使用。就凭着信心这样祈祷,后来这件事情还真应验了,真的就把这个教堂落实给了咱们。  

这个教堂是当初燕京大学一些热心的老师建造的,其中最著名的老师叫刘廷芳,是公理会的信徒,在咱们的《赞美诗》上经常能看到他的名字。他当时是燕京大学的副校长,他非常地热心,他就联络当时燕京大学的一些老师,要在海淀建立一个教会。那个时候他们非常贫穷,没有钱,他们就集资,一共集了4000块大洋。当时圆明园正在被拆,他们就到那里买了一些旧砖,盖起了一个礼拜堂。大概有老人见过我们这个旧的礼拜堂,大约能容纳300多人。但这在当时来讲,已经是很不得了了。这个教堂是当时海淀区最高的建筑物,通过教堂里的窗户可以直接看到颐和园,有很多大会都是在这个教堂里召开的。当时海淀地区连个礼堂都没有,他们建的这个教堂在海淀区影响很大。随着这个教堂的建设,建立了学校、工厂,促进了海淀地区的教育和妇女工作。因为他们建的工厂叫挑花厂,主要接收年轻的妇女,做绣花的工作。由于当时燕京大学有很多外国教师,愿意把中国的绣花带到国外去,所以他们就做这个工作,赚些钱来为教会服务。  

后来真的将这个教堂落实给了我们。开始只落实给我们六间平房。这个教堂的两边盖了一些平房,这六间平房我们进去以后用三间作礼拜堂,两间作会议室,一间作牧师的休息室,就开始在这个地方聚会。一开始这个礼拜堂可以坐60多人,比霍姊妹家里增加了一倍。但很快我们这60多个座位就坐满了,人又很多,容纳不下了。我们就请求,是不是把这个礼堂给我们。经过努力,经过大家的祈祷,后来这个礼堂又给了我们。我们就在这个礼堂里做礼拜,开始的时候300多个座位还坐不满,后来就坐满了。满了以后我们就把周围的平房都开辟出来,叫做:第一礼拜堂、第二礼拜堂、第三礼拜堂,恐怕一些老弟兄姊妹来的时候已经有四、五个礼拜堂了,大家在这里聚会。 

这个时候,我们就又有了一种信念,这个礼拜堂太小,也太旧,我们就祈祷神能给我们一个好的礼拜堂,给我们一个大的礼拜堂,这是我们大家的信念。可是那个时候只是一种祈祷,谁也想象不到将来我们的礼拜堂会是什么样子,到底有多大!但是我们的神又听了我们这些弟兄姊妹的祈祷,今天我们有了这样一个非常漂亮、非常现代化的圣堂。这样的教堂,就是美国人来咱们中国参观,也是赞不绝口。他说现在在美国建一座教堂也不是非常简单的事。咱们这个教堂是现代化的,就是很多的设施在这一个房子里全解决了,不像过去我们那个教堂,主堂、副堂、会议室、卫生间,都是一块一块的,活动起来非常地困难。现在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好的条件。  

我还想到,当初我们从西上坡进到这个教堂的时候,一进来,这个院子不小,非常大,但是一院子煤,煤一人多高,一刮风哪里都是黑的。大家当时也非常地困难。这可怎么办呢?这些煤什么时候能够用完呢?后来我们就把这个事情反映给区政府,说我们作为一个教堂,这么多煤在这里,我们怎么活动?当时有一个姓赵的区长,对咱们还是很支持。于是他在这个会上说,你们邮电学院赶紧把你们的煤运走,如果不运走的话,我们海淀各个机关都可以用这个煤。邮电学院一听,如果海淀机关都用这个煤的话,那三天就用完了,用完了以后,他们就没有了,于是他们赶紧把煤运走了。运走了后,就把院子腾了出来。腾出来以后,院子里住的全是邮电学院的家属,我们活动起来还是不方便。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就跟弟兄姊妹们商量,用什么办法能使我们的活动更自如一些呢?大家就想了一个办法,咱们国家可以说任何事情都有人管,都有规矩,只有一个事情没有人管,那就是栽树绿化,你可以随便地栽树。不过我昨天看到有一个公告说,现在随便栽树也不行了,现在规定一亩地最多可以栽多少颗树。栽多了拆迁的时候不补偿。因为现在老百姓一听说要拆迁,就栽树,密密麻麻栽上一大堆。反正每一颗树都要补偿,多捞一点钱。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个问题。那个时候,我们就在院子里栽了很多的树,栽了树就要管理,所以我们就开始管理这些树,这就使得我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上帝确确实实给了我们能力,也确确实实给了我们智慧,使我们把这个院子管理了起来。  

今天有了这么好的一个环境,我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切完全是靠着信,相信这个世界掌握在我们所相信的天父手里,相信这个世界是在耶稣基督的救恩之中,一切的一切都不能违背这个规律。所以只要我们真心实意相信神的话,在神的旨意里的事情都可以实现。  

你说那个时候那么一个破旧的教堂,换到今天这么一个雄伟的教堂,简直是不可想象。我听我们的牧师说,这个教堂的建筑费用大概一千多万元人民币。现在北京市所有的教会一年的奉献是五百万人民币,即使我们不吃不喝,我们两年半的奉献才能盖这么一个教堂。但是神就是那么奇妙,他就给了我们办法,他就给了我们能力,我们一分钱也没花,这个教堂就盖起来了,我们就进到了里面,有了一个这么好的敬拜神的环境。所以圣经在这里说:“因信称义”。我们说今天这个教堂的建成算是一件义的事了,是因着我们的信而成就了这件义的事情。  

当然我们有了教堂,我们要在这里传福音,我们要在这里敬拜神,我们要在这里读经,我们要在这里祈祷,其最终目的还是要使我们每一个弟兄姊妹通过这些得到造就,成为一个义人。因着我们的信,而使我们成为一个义人。当我们成为了义人的时候,我们就有了更大的能力,有了更好的行为,去传扬耶稣基督的福音,使我们的教会更加复兴。  

自从2004年开始,我们北京开始建现代化的教堂,我们现在建的这个教堂是第四个。下半年,我们第五个将要建成。明年,我们在昌平还要建这么一个教堂。可能到后年,我们在大兴也要建这么个教堂。我们还要在通县建这么个教堂,我们在顺义也要建这样的教堂。上帝特别祝福我们,给我们能力,给我们恩典,使我们在北京建起一个比一个好的教堂来。在北京的历史上,可以说没有这么样的规模,这么好的教堂。我们大家可能都知道,我们有亚斯礼堂、崇文门教堂。崇文门教堂过去来讲是最大的教堂,最好的教堂。但是比起我们这个教堂来,它就大大地逊色了。这确确实实是神给我们的恩典,使我们有一个更好的环境来敬拜他。  

弟兄姊妹们,我们读的这段经文告诉我们:我们因信称义。我们不但在建设教堂的过程当中,有这个因信称义的道理,叫世人看见,为耶稣基督作见证。我也希望我们每一位弟兄姊妹都因着我们对耶稣基督的相信成为一个义人,为他作出美好的见证。 

  

△ 这是海淀教堂的一张老照片,应该是20年前的,借用崔永元的一句:“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发问和本山大叔:“过去、现在和将来” 的话放在结尾。

惠然而来发表于2013-05-21 12:40  
分享到 
赞过
(6554次阅读/9个评论/10人赞过)
    良知行
    抱拳曾经看着海淀教堂建设,也看到圣诞节前夜透出的光,曾经每日上下班路过,今天看到您的记录,收益匪浅。祝福美好。
    黄龙
    这末现代化的教堂,豪华程度堪比大剧院。
    大树-49
    强
    老顽童

    忽觉得信仰,可能根于人类深感自身力量之弱小,而欲以一理念“合众”,与户外约伴一格,教友与驴友骑友钓友在根本上无二,无非是更理论更系统更深入。

    以一理念聚人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今中外党团社会,皆取此道。

    凡人以教平心静气,置身世外,如梦如幻。而以教聚众行事,善者有功,不善者,难测。故教与政,合则兴,不合则难。

    老顽童

    生长在红旗下,没受过此教洗礼和洗脑,但深感“教”之力量。

    古中国多以皇命为尊,或“胁天子令诸侯”,民间则多以N教聚众。

    在外,似更尚“以教聚众”,何去何从,似非初衷、后势难料。

    看这张照片,似曾相识,甚恐之。。。。

    博雅散人

    “曾经的主任牧师于新粒,现在是市基督教三自教会的主席、北京市政协常委,操心着基督教在全北京市的发展。”

     

    时间过得真快,于牧师已经是三自教会主席,90年代初在西城缸瓦市教会,他还是新来者,声望远在杨牧师和李牧师后面,那时候就有弟兄姊妹说,他有官方背景,这人不简单。

      在“三自”里能上位,可以理解,不过他本人也有过为信仰付出坎坷的经历。
相关系列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