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8000米地区3000米范围一个主峰”怎么制定出来的。
胡乱猜测:
1、因为这些标准、思路是从西方来的,是不是西方早就有类似标准?但标准诞生地海拔是多少?净高是多少?地貌和气候差异怎样?我们不知。
2、8000米地区,多少范围内算是主峰一家的,这个绝对是综合考虑、“商量”出来的,比如那些山的净高与范围,是不是有坡度的含义(联系到山的视觉效果和攀爬难度的)?有山峰成因的因素(联系到地质结构的)?有气候、地貌的巨大差异(联系到攀爬难度和体验度的)?这个表面上是自然地理的东西,但一定结合了人类爬山意义的东西。
3、对其他低山地区,因为相邻“山头”的地貌、气候、爬山体验差异远不似8000米地区那样,从登山意义上,精确划定意义不大。
4、退一步,我觉得,千米山的界定问题,主要还不是客观划定的难度,而是从登山角度、人文意义大不大的问题。所以这样的标准,官方未必愿意定(首先是课题的可行性研究未必能通过),只能有登山协会和驴友组织长期摸索、总结,山多多,路漫漫。